嘉平元年(249年),不再心猿意馬的司馬懿,終于揮起了他手中打磨已久的虎哮之刃,將期盼著做富家翁的曹爽一門斬盡誅絕。
曹操祖孫三代都小心提防的鷹顧狼視之人終于得償所愿。如果曹操在地底有知,估計也無可奈何,他怎麼能想到兒子只活了四十歲,而孫子只活了三十六歲呢?重新翻閱歷史的記載,魏明帝曹叡,無論文治武功、內政韜略,都還是可圈可點的。如果老天能給他祖父一樣的壽命,不僅高平陵之變根本不會發生,完成一統天下也不無可能。
三國游戲中的曹操
曹叡,是魏文帝曹丕的長子,生母是曹植「洛神賦」中的人物原型甄氏。曹丕和甄氏的故事,凡是熟悉三國的人恐怕都不陌生,相愛相殺的結局令人唏噓,甄氏最終以發覆面、以糠塞口慘淡收場。
曹叡因為生母的緣故,一度處境艱難,險象環生,最后他能登上皇位與他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洛神
一則他身為嫡長子,相貌俊美,博聞強識,自幼便頗得祖父曹操喜愛,稱「我基于爾三世矣」。二則他雖因母獲罪失勢被貶,但審時度勢,淡定豁達,既結交清明正直之士以廣積善名,又與衛臻這樣的寵臣暗通款曲、私相授受,更不惜拜仇敵郭氏為母以獲取后宮支持,這些都為他后來奪嫡上位打下堅實基礎,
三則其父曹丕后繼乏人,雖生多子,但除曹叡外,不是早死就是難成大器。曹丕自身還體弱多病,時間也站了在曹叡這邊。魏黃初七年(226年),魏文帝曹丕死,曹叡在隱忍沉默多年后,終于成為贏家,即位為曹魏第二位皇帝。
曹丕
曹叡即位后,首先要面對的是曹丕留給他的輔政班子。陳群,是歷史上九品中正制的創始人,對內政法治很有一套,但他本人確無權力之圖,曹叡對其頗為放心,先尊其為文官之首,后逐年增加孫資、劉放二人的「中書」職權以分其權柄,數年后日常政務、出師用兵皆出「中書」之手,百官莫敢不從。
武將方面,曹休、曹真既是宗室,又素有戰功,手握兵權,曹叡想要乾綱獨斷,此二人是最大的絆腳石。司馬懿,彼時雖已嶄露頭腳,但其空有資歷,卻無軍功,正好拿來作為對付二曹的棋子。曹叡運籌帷幄,步步為營,通過一系列頻繁的軍事行動使二曹疲于奔命,使自己逐漸由幕后走向台前。
曹休
太和元年(226年)果斷起用司馬懿為主將,討伐孟達叛亂。
翌年攻破新城,擒斬孟達,通過托懿抑曹,有力打壓了二曹的聲望。太和二年(227年),派曹休、司馬懿兩路伐吳,結果曹休大敗于石亭,威望盡失,隨后不久病亡。石亭之戰
同年曹叡又親臨長安,督大軍擊退諸葛亮首次北伐,不讓曹真軍功獨占。太和四年(229年)再遣曹真、司馬懿兩路伐蜀,連年不斷的征伐勞頓,終于拖垮了曹真。伐蜀之役后不久,曹真即病歿。短短幾年時間,輔政老臣不是病歿謝世,便是俯首稱臣,曹叡徹底將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治國無法則亂,守法而弗度則悖。曹操初定北方不久,就提出了「治定之化,以禮為首;撥亂之政,以刑為先」的法律思想,強調了東漢末年那種天下大亂的局勢下,必須實行「法治」
。曹叡承先人之志,即位之初即令陳群、劉劭參酌漢律制訂新律。太和三年(229年),中國法制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魏律》(《曹魏律》),正式由曹叡下詔頒行。曹叡
《魏律》于漢九章律外,另增劫掠、詐偽、毀亡等九章,開「名例」置律首之先河。取消了漢律中的宮刑,縮小族刑連坐范圍,將法定刑分為死、髡、完、作、贖、罰金、雜抵罪七種,減少了死罪和鞭杖執刑,充分體現了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魏律》的頒行,為曹叡厲行法治,打壓宗室氏族勢力,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提供了堅實的法理依據。
曹叡還善樂府,能詩文,倡導文學,獎掖文士,在文學史上與其祖父曹操、父曹丕并稱魏之「三祖」。曹叡留下來的詩歌雖不多,卻四、五、七雜言兼具,每種形式都運用的相當熟練,承繼了建安詩歌的現實主義精神,通過樂府舊題來描寫現實生活,抒發個人內心的激越之情,語言質樸,有較強的音樂美感。
曹叡執政時期,所面對的外部敵人并不弱小,蜀漢有矢志興復漢室、五伐中原的諸葛亮,東吳有文武雙全、大敗曹休于石亭的陸遜,遼東有虎踞龍盤、對中原虎視眈眈的公孫淵,漠南還有戰守有法、屢次入塞的軻比能。
公孫淵
面對強敵環飼,曹叡全然無懼,運籌帷幄,居中調度,張弛有度。即位不久,曹叡就御駕親征,駐兵長安迎戰蜀漢諸葛亮,遣曹真、張郃大破蜀漢北伐軍于街亭,收復天水、南安、安定三郡。隨后數年,先后命曹真、司馬懿為大都督抵御蜀漢進犯,數次令諸葛亮無功而返,最終隕落五丈原。
曹真
在塞北,于太和二年(228年)以田豫為將,統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等部出塞討伐鮮卑蠻族,大獲全勝。后又用奇謀遣死士韓龍刺殺了鮮卑首領軻比能,自此鮮卑各部落種落離散,互相侵伐,最終強者遠遁,弱者請服。
景初元年(237年),遼東公孫淵反,自立為燕王,司馬懿再次領曹叡命出征,期間多用詭計、進兵有遲有緩,一度遭人非議。曹叡雖遠在洛陽,但用人不疑,力排眾議,稱「仲達臨危制變,生擒公孫淵指日可待」。結果,果如曹叡所料,經一年奮戰,公孫授首,遼東平定。
司馬懿
司馬懿南擒孟達,西拒諸葛,東滅公孫,軍功確實是經曹叡之手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可曹叡給司馬懿的感覺就和其祖父曹操一樣,高高在上,將其生殺大權拿捏在手。
面對這樣的主君,司馬懿只能戰戰兢兢,哪里敢有一點非分之想。但是曹叡千算萬算卻沒算到,司馬懿從遼東凱旋返程之時,就是他油盡燈枯之日,曹叡后宮雖佳人如云,竟無一成年子嗣,自宗室遴選的皇位繼承人曹芳,年僅八歲,難堪重任。多年來曹叡對朝政的高度把持,對宗室的打壓限制,已經讓曹叡高處不勝寒。正當盛年之際,竟大限將至,曹叡必須在臨終之前選定托孤之臣。
曹叡托孤
曹爽和司馬懿,這樣文武輔臣配置安排,實在是曹叡能拿的出手的最佳方案。削去司馬懿的兵權,并以孫資、劉放二人與之制衡,以何晏、鄧飏、丁謐等人充于曹爽幕府,為曹爽籌謀贊劃,再將全部軍權付于曹爽,使其持節以鎮中樞。看似天衣無縫的安排,熟知最終的結果,竟是司馬起事,曹爽伏誅。
曹叡顯然過高估計了曹爽集團的對朝局的駕馭能力,尤其是過高估計了曹爽的個人能力,同時也過低估計了司馬懿集團攫取最高權力的野心。陳壽指責曹叡「情系私愛,讬付不專,終于曹爽誅夷,齊王替位」是有道理的。
電視劇中的曹爽
縱觀曹叡一生,23歲繼位,軍事上決策明智、內政上重農愛民、政治上善于制衡權臣與宗室。尤其是在法制上,輕量刑和上訴制度極具前瞻性:吏治上規范了選人用人制度,相比「矯情自飾」的父親曹丕,曹叡在行事風格和性格上更加類似于爺爺曹操,確實算得上三國時期的一代英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