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出身來說,余鶯兒和葉瀾依幾乎是在同一個起點的,一個倚梅園的小宮女,一個圓明園的馴馬女。
而且,兩人都實現了階層跨越,得到了皇帝的寵愛,只不過余鶯兒得寵是因為那句「容易莫摧殘」的詩句,也就是純元皇后的周邊;葉瀾依得寵,是因為她的性情跟華妃非常相似,能滿足皇帝高閾值的情感需要。
本質上,兩人都是皇帝在某種情感衝動支配下挑中的玩物和慰藉。
余鶯兒身上有著草根階層的珍貴質量:大膽和勇敢,而且是足夠的大膽和勇敢。高風險高回報,所以她抓住機會冒名頂替上位。
她身上有一種敢拼敢幹的鬥志,說白了如果本本分分,就只能在山腳下苟且偷生地過一輩子,但如果放手一搏,就能登上山頂去看看更高更闊的風景。
只可惜,高處不勝寒。
一個人就像一台機器,他的位置處境和認知思維能力是需要配套的。
無數人都使出渾身解數在「鯉魚躍龍門」的階段,但「躍過龍門」並非是一個功德圓滿的結束,而是一個充滿更高階挑戰的開始。躍過龍門,然後呢?
獲取更多人生價值回報的時候,也要具備同等水準的綜合實力。顯而易見,余鶯兒在這一點上是失衡的。
在她的觀念中,她要秉著一日看盡長安花的酣暢淋漓心態過著階層躍升後的日子,畢竟好不容易爬上來,她得讓自己氣喘順了,心裡爽了才行。
實際上呢?她憑一己之力得罪了幾乎整個後宮的女人,還包括皇帝身邊的小夏子。
因為余鶯兒不懂,沒有哪個位置是一勞永逸的,階級的攀升本質上就是欲望的拔高,而欲望是沒有止境的,風後面是風,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還是道路。
所以,余鶯兒給我們展示的是「我要」,是竭盡全力滿足欲望,是失控,是忘乎所以,是走向毀滅。
葉瀾依則不同。
葉瀾依身上有種淡淡的疏離感,不管她的生活多麼苦,她心裡始終存著一份難得的天真——渴望自由,嚮往灑脫。
也就是說她是有自我的價值判斷體系的。
在這裡我要插播一個觀點:請不要把人生的任何問題都甩鍋給原生家庭了,更不要有原生家庭好與壞的刻板印象。
最近寫葉瀾依一直有很討厭的人追著我問:「葉瀾依這種出身的人,怎麼會那麼有想法有見識?肯定是有人專門培養過她潛伏到皇帝身邊的?」
講真,我無力吐槽,這都是什麼令人無語的認知邏輯啊。
首先,相比甄嬛、端妃這些階層出身好的人,葉瀾依並沒有多高階的認知,她有典型的認知局限性,但這並不意味著葉瀾依就得是頭腦混沌、啥玩意都拎不清的無知女性。
其次,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和心智水準的確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但最本質的還是跟這個人的腦子和主觀意志力有關係。
在工地拉磚的宗慶後,不照樣創立了哇哈哈麼?董明珠不也是從最底層的銷售員一步步做到執掌格力的老大?
就算不說這些名人,拿我身邊的普通人來說,同樣一個家庭條件出身的兄弟倆,哥哥連高中都不想讀輟學在家務農打工,弟弟卻熱愛學習考上大學後創業成為資產近千萬的大老闆。
請放過「原生家庭」吧,不要動輒就甩鍋給它了。
言歸正傳,說回葉瀾依。
葉瀾依身上的這種特質,令我想起金庸在《白馬嘯秋風》中對女主人公李文秀的描寫:
白馬帶著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馬已經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終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楊柳、桃花,有燕子、金魚……漢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儻瀟灑的少年……但這個美麗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國人那樣固執:「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
就是這句「那都是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葉瀾依對主流價值觀中的那些榮華富貴是不屑的,她是逆流而行的人。
當所有的女性都在為了社會推崇的某種價值體系不惜狠厲地裁切自己,把自己修剪地七零八落還不夠,還要把別的女孩也推到這股洪流中,在麻木和迷失中浮沉。
尤其在這個幾乎每個女人都接受了這種教條的後宮裡,葉瀾依就是那個說出那句「你心裡真正喜歡的,偏偏得不到,別人硬要給你的,就算好得不得了,我不喜歡,終究是不喜歡」的人。
這恰恰就是葉瀾依的個性魅力。
誰說女人到了二十五歲就得趕緊嫁人生孩子?誰說女人就得找穩定的工作?誰說女人就只能為了家庭放棄事業?……
每一個女性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和價值體系去生活,而不是削足適履地去追求那些不喜歡卻被定義為政治正確的東西。
身邊很多小女生都會追問我:「該如何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呢?」
我每次的回答都是:「不知道想要什麼,那就先明確自己不想要什麼吧。
」我這話的真正用意在于,你可以拒絕,你可以大膽地說出那句「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歡」,然後越來越靠近真實的自己,找到自己真正的訴求。
一個人是可以瞭解自己的欲望、優化自己的欲望,並與欲望和諧共處的。
進宮後的葉瀾依跟《白馬嘯西風》裡的李文秀一樣,她從一個迷惘的旁觀工具人變成了一個深情且勇敢的人。
守護果郡王,和甄嬛打配合,屠龍報仇,然後自盡:她自己選擇了自己的命運,她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既然沒有機會綻放,那就認真地殞落吧。
所以,葉瀾依讓我們感受到的是「我不」,是不過未經審視的生活,是掌控,是堅定決絕,是成就自我。
余鶯兒和葉瀾依之間,並非要選出誰更好。
她倆是兩面不同的鏡子,一個告訴我們:人生不是某一個節點,而是一個過程。願你有好運氣,如果沒有,願你在不幸中學會慈悲。
一個告訴我們:重要的不是你跨越了什麼階層,而是你有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的勇氣和能力。如果生活善待你,請你去善待他人,如果生活沒有善待你,請你學會善待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