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皇帝是明朝歷史上最后一位皇帝,雖是亡國之君,但是歷史上對他的評價卻幾乎是出奇的一致:非亡國之君,卻當亡國之實。
這是怎麼回事呢?
在明末亂局中,面對著關外的滿洲鐵騎和關內洶涌澎湃的農民起義,崇禎皇帝難以挑起大梁,明朝的滅亡成了命中注定的事情。
然而凡是都有事在人為,如果換成明朝16帝中的其他皇帝,有哪一位能夠力挽狂瀾,扶大廈之將傾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許多史學家都曾給出結論,明亡始于萬歷。
萬歷皇帝前期經過張居正的改革,國家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國力有所提升。
但不幸的是在他擔任皇帝的時候,他經歷了平定蒙古人哱拜叛亂的寧夏之役、聯合朝鮮抗擊日本入侵的朝鮮戰爭以及苗疆土司楊應龍的 播州之役。
這三場戰爭持續時間長,極大地消耗了明朝的元氣。
更為悲哀的是萬歷皇帝天生殘障,雙腿長短不一,這讓他感到十分羞愧,同時在立太子這件事上,他又跟恪守禮制的大臣們發生了沖突,索性他一賭氣,竟然長達28年沒有上朝。
在這段時間里,明朝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朝廷之中大臣們拉幫結派形成黨爭,朝廷之外,皇室成員和豪強侵吞田產土地,惡意增加苛捐雜稅,導致百姓流離失所。
更為可怕的是,這個時候遼東的建州女真部在其首領努爾哈赤的率領下崛起了。
努爾哈赤堪稱一代豪杰,很快就統一了女真各部跟明朝分庭抗爭。
在薩爾滸之戰中,面對明朝人數高達20萬人(號稱47萬)的四路大軍,努爾哈赤利用自身地形熟悉的優勢,采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消滅了明軍5萬多人。
從此以后,女真勢力更加勢不可擋,在與明朝的戰爭中占盡了主動,而明朝由于損兵折將、士氣低落,在后來追加軍餉和糧草的過程中又進一步加劇了國內的矛盾。
萬歷皇帝死后,太子朱常洛繼位。
朱常洛雖然有勵精圖治之心,但是卻貪戀女色,繼位才一個月就因食用「紅丸」而死。
明朝接連逝世了兩位皇帝也預兆著國運的衰敗。
接下來繼位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由校寵信宦官,自身不理朝政,整日里只以木匠活為樂。
大太監魏忠賢號稱「九千歲」,不但拉攏大臣建立「閹黨」,更是打著皇帝的名號欺壓百姓,大肆搜刮民脂民膏。
適逢天下大旱,持續的旱災導致顆粒無收,活不下去的饑民們最終揭竿而起,釀成了民變。
崇禎皇帝是朱由校的親弟弟,本沒有機會繼承皇位。
奈何朱由校在乘船游玩的過程中不慎落水,傷了肺部,最后竟然不治身亡。
因為朱由校沒有子嗣,所以在他臨終之時把皇位傳給了崇禎。
繼位之后,崇禎立刻除掉魏忠賢,滅了閹黨,同時重用周延儒、楊嗣昌、洪承疇和袁崇煥等得力干將,而且他自己也帶頭勤于政務,勵精圖治,打算一舉恢復明朝昔日的雄風。
可以說,崇禎的理想是好的,但是現實卻是非常殘酷的。
明朝積弊已久,并非短期之內能夠恢復元氣,而他年少輕狂,血氣方剛,總想著一勞永逸。
這些大臣們的建議和策略,如果在短期之間見不到效果,他就會立馬換掉。
而且他多疑和心胸狹隘的特點,也逐漸地暴露出來,在他和大臣之間形成隔閡。
都說性格決定命運,如果僅僅是作為一個手中無權的普通王爺,他的性格自然是沒有什麼問題,但是想要君臨天下,又要面對這麼一個內憂外患的爛攤子的時候,那就會產生極大地問題。
「大國之治如烹小鮮」,講的就是在治理國家的時候,需要非常的小心翼翼。
面對糟糕的局勢,崇禎日益狂躁起來,他不但走馬燈似的撤換和責罰大臣,更是在關鍵時刻犯了婦人之仁和愛面子的毛病。
當陳奇瑜在車廂峽險要地段圍住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的農民軍的時候,他竟然下旨收編他們。
沒想到李自成和張獻忠剛一脫離險境就重新反叛,不但前期圍剿工作前功盡棄,更是導致陳奇瑜和圍剿的官軍全軍覆沒。
而面對關外皇太極劃定疆土,進行和談的提議,大臣們則把這一措施看做是南宋秦檜和高宗皇帝割地求和之舉,紛紛表示反對。
最后崇禎顧及面子竟然拒絕了。
這又導致了關外女真屢犯邊關,甚至繞道蒙古進逼北京。
可以說崇禎不但面臨著關外皇太極、關內李自成的兩股軍事力量,更是要跟自己的朝臣作斗爭。
這樣的局面,普通的守成之君是很難處理的了的。
歷史雖然沒有如果,但是我們依然可以架空歷史來進行假設。
在明朝的歷史當中,馬上的皇帝只有兩位,一位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而另一位是他的第四個兒子明成祖朱棣。
然而在替換崇禎的人選上,國人的答案竟然出奇的一致。
朱元璋出身乞丐,民間戲稱「開局一個碗,裝備全靠撿」。
他的位置就像崇禎時期的李自成,但是在用人方面和打仗方面遠超李自成。
他的麾下不但有徐達、常遇春、藍玉等不世出的大將,更是有劉伯溫、李善長、朱升等一大批多謀善斷的文臣。
但是恰恰是這一點,決定了他成為不了那個能夠頂替崇禎的皇帝。
因為崇禎的敵人中不僅有外部的,更有內部的。
而朱元璋的兒子朱棣就完全不同了。
他自幼長在軍中,長隨徐達跟各路起義軍和元軍作戰,鍛煉出舉世無雙的統兵作戰能力。
同時在他擔任燕王的時候,面對朱允炆的撤藩和朝廷錦衣衛嚴密監視的時候,他也能夠做到最大程度的忍耐。
這一點是崇禎所不具備的,也是朱元璋所不具備的。
在他攻進京城,面對方孝儒等大臣多加指責的時候,他絲毫不為所動,把他們全部殺光,真正實現了曹操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名言。
隨后他先后五次遠征漠北,親自指揮大軍把韃靼、瓦剌、兀良哈等部落打得一敗涂地。
這種軍事指揮能力又是崇禎所不具備的。
所以,假如朱棣面對這種危局,他會不假思索的命令陳奇瑜把農民軍全部處理掉。
然后不顧大臣們的反對和皇太極和談。
隨后幾年,他一邊會清理黨爭,重用賢臣,恢復生產,一般會積極準備新的戰斗。
明朝地大物博,其物產和人口是女真根本無法匹敵的。
消除內患的明朝只需要休養生息若干年,利用其龐大的物質基礎就能夠實現對女真的碾壓。
同時通過外交策略拉攏蒙古諸部,分化瓦解女真八旗,則女真之患自然也就煙消云散。
時勢造英雄,英雄也造時勢。
世界上沒有什麼是不能實現的,在合適的地方用對了合適的人,就能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來。
所以面對困難,及時地調整思路和策略,我們都能夠成為這個時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