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的老婆之一建甯公主,設定為康熙的妹妹。而歷史上,建甯公主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小女兒,順治皇帝的妹妹,康熙皇帝的姑姑。而這位公主,因其公公吳三桂和皇室之間的權力糾葛,一生痛苦不已、非常可憐。
眾所周知,駐防雲貴的吳三桂作為三藩之首,位高權重,連萬人之上的皇帝也畏懼他三分,坐立難安。
為了清除吳三桂這塊心病,一統海內,順治十年(1653),順治帝將妹妹建甯公主許配給了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封吳應熊為十四額駙,並生得一子吳世霖。
本以為利益聯姻可以稍稍牽制吳三桂,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簡單,吳三桂的囂張氣焰不降反漲。
為了阻止吳三桂叛亂,免得形勢進一步惡化,吳應熊和建甯公主都試圖勸阻吳三桂安分守己,心向朝廷,以免弄得家、國都不安寧,但于事無補,吳三桂最終還是主演了「三藩叛亂」。
康熙十二年(1673)春,康熙皇帝做出撤藩的決定。
吳三桂首先于當年十一月殺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提出「興明討虜」的口號,將矛頭指向朝廷。
吳三桂的軍隊由雲、貴開進湖南,幾乎佔據湖南全省。進而進犯四川,四川官員紛紛投降。福建、廣東、廣西、陝西、湖北、河南等地都有藩王或將領回應。
為了打擊吳三桂的氣焰,康熙于1674年四月十三日下令處死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吳三桂在起兵反叛前,曾派人到京城去秘密接吳應熊及其子吳世霖去昆明。
雖然不可能勸說自己的父親放棄起兵反叛的罪惡之念,但吳應熊也絕不會為了苟全性命而犯下叛逆之罪。按照大清的律例謀反大逆是要株連親屬的,作為吳三桂的兒子將被處以極刑,這一點吳應熊心知肚明。即便這樣,也寧願留在京城接受懲處。
「為叛寇所累」的額駙及其子吳世霖為三藩之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頃刻間建甯公主失去了丈夫和兒子,失去了屬于自己的家庭。這一年她才33歲,其悲傷和心碎之痛可想而知。
在此後其獨自支撐的30年,建甯公主于西元1703年去世,終年62歲。畢竟是皇家公主,禮部給她寫了一篇祭文墓誌銘,刻在了她的墓碑上。康熙看過後,又御筆在墓碑上添了5個字:為逆賊所累!
可憐的建甯公主並沒有如《鹿鼎記》裡描寫的那樣和心上人江湖逍遙,雖然她貴為皇室公主,但也不過是一位可憐的妻子跟母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