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史上,雍正帝和十三弟怡親王胤祥的兄弟情深,放眼清代可謂無出其右者,在歷代更是可以稱之為罕見。
因為雍正帝對于胤祥的器重,所以在當下不少人甚至稱胤祥為「常務副皇帝」,雖然這個稱呼并不嚴謹,但是的確有那麼個意思,畢竟雍正帝對于自己這位十三弟的恩寵,真的是無以復加,給予的實權也是很大。
像雍正帝登基以后,為了防止大臣與諸王結成利益共同體,曾下令大臣不得與諸王走動結交,要保持距離。
唯獨怡親王胤祥是個例外,雍正帝特意下詔,鼓勵大臣多與怡親王走動走動,不用保持距離,還要向怡親王學習。
都說雍正帝是活活累死的,其實某種程度上來說,胤祥才是那個真正的鞠躬盡瘁,活活累死之人。從雍正帝登基到雍正八年胤祥病逝,在此期間,雍正帝對于胤祥的重用可謂無以復加,胤祥先后負責過會考府、軍機處、人事任用、情報管理等各個重要方面,甚至連雍正帝的陵寢都是他負責選址的。
相應的是,擁有著實權,胤祥身上的擔子之重可想而知,即使在病重期間,依舊是堅持處理政務。
雍正帝對于胤祥的辦事能力很滿意,評價道:「凡宮中府中,事無巨細,即王(胤祥)一人經畫料理」,無不精詳妥帖,符合朕心」。
可以說胤祥為雍正帝承擔了很重的一部分工作量,才可以使得雍正帝更好地進行改革和集權。
因此等到雍正八年五月胤祥病逝以后,雍正帝是悲痛欲絕,甚至可以說是亂了分寸:「怡親王仙逝,朕之痛惜苦衷實非墨之能諭,朕方寸既亂,而兼乏樞機運籌之助」。
胤祥死后,雍正帝不只是單純失去一個重要的左右手,更是失去了一個對他最重要的兄弟,所以雍正帝自此發生了重要的改變。
首先胤祥的死對于雍正帝的打擊太大,胤祥病逝以后,雍正帝也大病一場,甚至差點死去,都已經交代好了后事,然后幸運的又好過來了。雍正帝都說道之所以病情會加重,是因為胤祥之死。
經過此事,雍正帝的人生觀開始發生重大改變。加之當時已經掃清政敵,政局也在平穩發展。
所以雍正帝開始一定程度上怠政,在生命最后的5年,開始追求享樂。并且這位清世宗如同明朝世宗嘉靖帝一般,沉迷于煉丹之中,他在雍正十三年突然死去,甚至很有可能是中丹毒而死。
刻薄寡恩的雍正帝,在登基以后,霸道的要求諸位兄弟名字中的「胤」一律改為「允」,以區別自己名字胤禛中的「胤」字。
等到胤祥死后,雍正帝不只是要求「詔天下立王祠歲祀」。還將已改名的「允祥」恢復原名胤祥。
在病重期間,自感大限將至的雍正帝,安排身后之事時,關于陪葬品的選擇,對于十三弟胤祥的重視,不下于曾祖母孝莊文皇后和父親康熙帝。
雍正帝選了5件陪葬品:孝莊文皇后贈送給他的一盤數珠、康熙帝贈送給他的一盤朝珠、怡親王的一件玻璃鼻煙壺遺物、一部經書《日課經懺》、一枚古錢。
從這里可以看出雍正帝是一如既往的儉樸,選擇的陪葬品根本沒有貴重物品,而是具有紀念意義的精神上的物品。
更是可以看出,雍正帝這是將對于兄弟胤祥的感情,放置于與曾祖母和父親同等的位置上。
至于胤祥的遺物肯定不少,雍正帝為什麼要選擇鼻煙壺呢?
應該是因為雍正帝喜歡鼻煙壺,也曾經讓胤祥負責給他尋找制作高級鼻煙壺,所以他選擇了胤祥遺物中的鼻煙壺。
又或許胤祥在尋找制作高級鼻煙壺時,性情中人的雍正帝曾經特地也為自己的十三弟打造了一個高級鼻煙壺,這個鼻煙壺之上可能寄托著兄弟二人的特殊感情,所以雍正帝選擇了它。
胤祥死后沒多久,雍正帝更是下定決心營建自己的陵寢之泰陵,是為清西陵之首。
說起這塊萬年吉地,背后亦有著胤祥的故事。在胤祥為雍正帝尋找到這塊風水寶地以后,寵弟狂魔雍正帝破例要在西陵范圍之內,賜給胤祥一塊中吉之地,一向恃寵而不嬌的胤祥是堅決不受,認為自己不該享受皇帝和皇后的風水寶地。
為了表明自己的決心,胤祥在西陵外圍的淶水縣以北選了一塊「平善之地」,并且派人取該地之土,將之吞下去。
由此可見怡親王胤祥的人品,即使四哥雍正帝再是重用他,即使他是「常務副皇帝」,但是他還是一如既往地謹慎行事,從不越權,是小心翼翼,這樣的臣子,換成哪個皇帝都愿意重用和信任。
性情中人的雍正帝也可謂是一個復雜的人。一方面他對于自己的政敵絲毫不手軟,可謂是心狠手辣。 像九阿哥就是活生生被折磨致死,而且死的那天還是九阿哥的生日,是生日成忌日。
一方面對于支持他的十三弟胤祥,他又是恩寵得無以復加,恨不得什麼都給了這個弟弟,造就了一代佳話。不只是兄弟情深,更是塑造出一種君明臣賢的理想關系。
可以說胤祥的死,對于清王朝是一場大地震。對于雍正帝更是影響巨大,是他皇帝生涯中的一個巨大分水嶺。自此以后,雍正帝的執政風格大為改變,開始進入怠政享樂時期,5年以后,雍正帝病逝,清朝進入乾隆時代。
這對兄弟情深的君臣佳話,在最是無情帝王家的環境中,顯得彌足可貴。也是刻薄寡恩的雍正帝人性之中的一大閃光點,讓人看到雍正帝很有人情味的另一面,使人更清楚的看到高高在上皇帝如同普通人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