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鈞 畫像)
朱由校長成了一個文盲,這事兒主要要怪他的爺爺和父親。
他的爺爺,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宅男,萬歷。
萬歷其人,一生之中留給人們最大的印象,那就是皇帝一個月之中總有那麼二十多天不想上班。
這位明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48年)每天最大的愛好,就是把自己關在屋里睡覺。
大夢誰先覺,平生我自知。
人都會睡覺,人也都會做夢。
有沒有把夢做完的,但從來沒有做夢不醒的。
將近二十年的消極怠政,封閉了皇帝的內心世界,也讓皇帝不再去關心有關他的任何事情,而這其中,就包括對皇子們的教育問題。
萬歷的兒子朱常洛本身文化水平就不是很高,當了皇帝不到十天就得了病,沒活過一個月就駕崩了,更是沒有時間栽培自己的兒子朱由校。
(明光宗朱常洛 畫像)
爺爺不疼,爸爸不管,年幼的朱由校自小長在深宮之中,沒有名師輔導,也沒有上過一節文化課,這就導致朱由校的文化水平極低,到他登基前后,除了會寫自己的名字之外,再多一個字都寫不出來了。
天啟二年,公元1622年。
江西府一帶爆發匪患,當地巡撫十分盡職,短短兩個月即剿滅了叛匪,平定了江西全境。
巡撫打了勝仗,當然要上道折子報告皇帝,一來匯報一下自己的工作,二來如此大勝,皇帝知道,必然龍顏大悅,搞不好還能混點賞賜。
這位巡撫寫折子的時候,用了一個極為生僻的成語,即「追奔逐北」。
這個成語,出自西漢將領李陵的《答蘇武書》。
原意是指追擊戰敗逃竄的敵人,有時候也稱作「追亡逐北」。
折子由地方到中央,到內閣手里,內閣的大學士一看,并非什麼咬文嚼字的申論,也并非什麼蘊含道理的時政,而只不過是一封普普通通的捷報,實在用不著批注,所以直接送交到了司禮監。
結果本朝司禮監的太監們,文化水平也不是很高,宣讀奏折時,把「追奔逐北」念成了「逐奔追比」。
(影視劇中的司禮監)
四個字念錯兩個字,還把前后順序給弄錯了,那這和原本的意思可就大不相同了。
「逐奔」倒還可以理解,是追趕潰逃的敵軍的意思,但「追比」不是個好詞,意思是指求財,分贓。
兩個詞一組合,原本是江西將士們奮勇ㄕㄚ敵,追趕逃竄的敵人,就變成了江西將士們奮力追趕敵人,原因是因為想要獲取敵人身上的財物,并且據為己有。
熹宗皇帝聽來,不由得勃然大怒,結果這位倒霉的江西巡撫不僅沒有等來皇帝的封賞,反而等來了自己被罰俸半年的消息。
然而,皇帝鬧出的烏龍,不止這一件。
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
暹羅,流求,扶余三國遣使進貢,向大明皇帝進獻寶物。
您別看當時明朝西北有匪患,遼東又有女真作亂,但是在東亞地區的影響力還是十分巨大的。
番邦各國都以明為天朝上邦,時不時就派人過來送禮。
國與國之間送禮,那就不是小禮,而是大禮。
而翻看當年的禮單,作者更是驚詫于邦國們的財大氣粗。
琉球進貢的是,紫檀溫木椅,上品醒酒松。
暹羅進貢的是,五色水晶屏,鎏金三眼銃。
扶余進貢的是,紫金翡翠冠,輕紗琉璃裙。
(魏忠賢 形象)
并且,為了防止語言不通,使者們獻上的禮單,一早就被十分貼心地翻譯成了漢文,送到了皇帝身邊的當紅太監,魏忠賢的手上。
魏忠賢是高級太監,太監中的戰斗機,玩權謀他在行,但搞文化也是白給。
魏忠賢看來看去,看不懂,也不好胡說八道,于是又呈送到了皇帝的手上。
朱由校拿過禮單,心涼了半截,您說怎麼著?
一個字也不認識。
各位,貼心倒是十分貼心,但關鍵是別說翻譯成漢文,就算是翻譯成文言文,朱由校他也讀不懂啊,皇帝實在是沒那個文憑。
皇帝雖然不識字,但皇帝十分樂于開動腦筋,他結合當下的場景一看,認為底下站著的既是番邦的使臣,搞不好是過來交涉領土爭奪問題的。
大明到了自己手里,已經日漸式微,西北群匪割據,遼東大部失陷,恐怕這些番邦小國現在也要來趁火打劫。
于是,朱由校再一次勃然大怒,說出了這麼一句話:
番邦小國,好沒道理!
一聲怒吼過后,皇帝憤然離場,拂袖而去,只留下三個傻在原地的番邦使者。
我想,此時這三位番邦使者的潛臺詞一定是這樣的:
有沒有搞錯?我們來送禮還送出不是了?
當然了,既然剛才提到了魏忠賢,那我們也必須要講一講他的故事。
文章的主人公是天啟皇帝朱由校,但如果想要講明白朱由校,就必須提到魏忠賢。
(明熹宗朱由校 畫像)
這位有明以來,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勢力最廣的宦官在天啟一朝,幾乎可以說是把皇帝的風頭全都搶走了。
不過與其說是魏忠賢搶走了朱由校的權力,倒不如說是朱由校親手把權力送出去的。
原因無他,也是因為這位皇帝和明朝歷史上的所有皇帝一樣,有著極其濃重的個人愛好。
宣宗皇帝朱瞻基愛斗蛐蛐兒,經常上朝也帶著,武宗皇帝朱厚照愛旅游,一個月有半個月不在紫禁城,而我們的明熹宗朱由校,一不愛玩樂,二不愛享受,一生之志向,只不過是把自己關在屋子里做手工。
封建帝制時代,這個世界就宛如一座山峰,山腳之下,是萬民百姓,山腰之間,是朝廷百官,而山頂之上,便是王朝的帝王。
一個人如果想要牢牢地站在群山的最高處,那麼他就必須學會忍受無窮的寂寞。
那些可以忍受寂寞的人,他們會把自我的意志奉獻給自己所處的時代,例如,太祖高皇帝朱元璋把一生都奉獻給了治貪,而成祖朱棣則把所有的歲月都留在了戰場。
而那些無法忍受寂寞的,例如朱由校,則把自己畢生的精力都用到了木工活計上。
皇帝對木工活的興趣遠遠大過他對當皇帝的興趣,這位皇帝能做木雕,木刻,木床,任何和木制品有關的東西,帝王總是手到擒來。
并且,皇帝搞木工活兒, 儼然已經到了十分沉迷的地步,經常把自己關在屋里,一關就是一星期,往往這一件花了不少時間,剛剛做完,又要馬不停蹄的去趕制下一件。
朱由校把自己的工作時間排的可以說是滿滿當當,上午畫圖紙,中午刨木頭,下午做木刻,但就是騰不出一點時間來治理國家。
魏忠賢同志十分狡黠,他往往趁著皇帝刨木頭正刨得不亦樂乎之時遞上折子,請皇帝處理,而皇帝興致正濃,哪兒有時間處理國事,所以大都粗略一看,一干事宜全都交由魏忠賢全權負責。
(皇帝制作的木制工藝品)
有了皇帝的授權,魏公公可就好辦事兒多了。
關于魏忠賢,介紹他的文章太多,作者在這里就不再贅述了。
我們只需要知道,這是明朝歷史上最為著名的奸臣,乃至可以稱之為沒有之一的那種。
獨攬大權,操持國事,拉幫結派,黨同伐異,貪腐腐敗,迫害忠良......
您能想到的有關奸臣能做的事兒,魏忠賢都做過。
您想不到的有關奸臣能做的事兒,魏忠賢也做過。
可以這麼說,只有您想不到,沒有魏忠賢做不到的。
在作者眼里,魏忠賢是一個十分純粹的人,當然,是純粹的奸臣,壞人。
乃至于坊間竟然有「魏忠賢不死,大明不滅」的傳聞,作者實在是大跌眼鏡。
歷史可以戲說,但不能胡說。
將一個誤國誤民的權宦捧上神壇,無疑是一種歷史的悲哀。
現在,情況已經明了。
明朝內部,朝堂之上,魏忠賢獨攬大權,一步一步將帝國推向深淵。
西疆北域,農民起義不斷,民生矛盾頻繁。
各地天災橫行,旱災,蝗災,時疫流行,乃至于就連北京城都發生了「王恭廠大爆炸」這樣駭人聽聞的歷史事件。
(天啟大爆炸)
而遼東一代,逐步強大的女真人蠢蠢欲動,隨時有可能沖破帝國的防線,可明王朝自「薩爾滸之戰」后,損兵折將,已經再也沒有能力組織起行之有效的保衛力量了。
這是一個千瘡百孔的大明,這是一個岌岌可危的大明。
誰來拯救大明?
誰來挽狂瀾于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沒有人回答。
我們聽到的,只是紫禁城中傳來的一聲一聲沉悶的鋸下木頭的聲音。
天啟七年,公元1624年,按干支紀年法,是一個丁卯年。
這一在,在歐洲愛爾蘭芒斯特的一個貴族家庭里,誕生了一個健康活潑的小男孩,這個小男孩長大之后,成為了世界聞名的化學家和物理學家,即羅伯特·波義耳。
在荷蘭草原,最后一頭純種野牛在本世紀滅絕,實在是生物界的一大遺憾。
也就是在這一年,久不出宮的明熹宗朱由校不知道怎麼來了興致,突然決定要到西苑劃船游湖,結果游湖途中,天色大變,狂風肆虐,皇帝一個不小心落了水,救上來之后又驚又病,很快就駕崩了。
天啟七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由校龍馭上賓,大行而去,由于皇帝無子,遂傳位于自己的弟弟,信王朱由檢,即后來的崇禎皇帝。
(明思宗朱由檢 畫像)
崇禎,這是大明王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會將大明帶向一個什麼樣的地方呢?
這個答案留給之后的文章,現在,讓我們在文章結束前,為朱由校留下一句評語:
天啟皇帝朱由校,他不是一個好皇帝,也算不上一個好人。
人生在世,難免滄桑,而生活萬般,又難免悲涼。
有些人生來就適合做帝王,而有些人是沒得選擇,只能做帝王。
朱由校沒得選擇,又或者說,他輕于這江山。
皇帝從始至終,都沒有正視過這個王朝。
在他的眼里,王朝的輝煌,抑或是一種美麗,而美對他而言,只不過是一瞬間的感覺,是縹緲不可追尋的,相比之下,自己做的那些木頭玩意兒,卻是真實的。
而真實的,才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