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溥:10年牢獄,7年首輔,歷經5朝,他雖偉大,卻淪為盛世的殘陽
2022/05/20

明朝洪熙元年(1425年),僅僅在位10個月的明仁宗朱高熾駕崩,太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明宣宗登基后,立即提拔了一位重要人物入內閣,此人就是太常寺卿楊溥

楊溥入閣后,當時的內閣成員一共有五人,分別是楊士奇、楊榮、黃淮、金幼孜、楊溥。兩年后,黃淮致仕,再過四年,金幼孜去世。到了宣德六年底,內閣成員僅剩三人,分別是楊士奇、楊榮、楊溥。這三人,也就是后世如雷貫耳的「三楊」。

明朝嘉靖年間著名的才子王慎中曾評價:

「某生也晚,竊聞長者之論,由高帝文皇以后稱相業者,莫盛于三楊。」

意思是說:我生得晚,但我聽長輩們說,明朝在高皇帝(朱元璋)和文皇帝(朱棣)之后,能力最強的內閣組合,莫過于「三楊」。

這段話,對「三楊」的評價極高。

「三楊」之中,楊士奇居首,稱「西楊」;楊榮次之,稱「東楊」;楊溥位居末位,稱「南楊」。三人中,楊溥入閣最晚,去世最晚。小編此前寫過楊士奇和楊榮,本文,小編將和大家分享楊溥,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給大家呈現一個有血有肉的大明「南楊」。

一、建文中進士,永樂輔太子

明朝建文二年春天,雖然靖難之役仍在持續,但在南京,明朝科舉春闈照常舉行。因為當年是農歷庚辰年,因此這一年的科舉又稱「庚辰科」。庚辰科共錄取110名進士,殊不知,這110人中,名臣輩出,其中有5人后期成了明朝的內閣成員,他們分別是:胡廣、楊榮、楊溥、金幼孜、胡濙。

只可惜,這5人,都是在永樂時期才崛起的。換句話說,這些身負大才之人,建文帝一個都沒有重用。而楊溥,便是這種情況。

《明史·卷一百四十八·楊溥傳》記載:

楊溥,字弘濟,石首人。與楊榮同舉進士,授編修。

楊溥,字弘濟,晚年號澹庵湖廣石首(今湖北石首)。他少年聰慧,博學多識,遠近聞名。建文元年,楊溥中舉。當時,主持湖廣鄉試的正是明臣胡儼,胡儼看到楊溥的文章,感嘆到:「這個考生定能成為董子(董仲舒)那樣的人。」

次年,楊溥進京趕考,考中二甲第十八名。當時,楊溥只有28歲,他和楊榮一樣,被建文帝授翰林編修。在此后的兩年多的時間里,楊溥一直在翰林院,從未被重用。

建文四年六月,朱棣攻下浦口,從金川門進入南京城。翰林院的眾位同僚們也在各尋出路。例如,建文二年的榜眼王艮聽聞建文帝已「死」后,他回家跪別母親,然后選擇飲下毒酒為建文帝殉葬。而同在翰林院的楊榮則選擇在半路上攔住朱棣,靠著一句「殿下是先祭拜祖陵呢,還是先登基呢」成功引起了朱棣的青睞。

楊溥卻沒有那麼多「心眼」,他老老實實待在翰林院,沒有為建文帝殉葬,也沒有主動迎接朱棣。所以,楊溥在朱棣登基之初,并沒有得到重用。朱棣最初成立的7人內閣中,也沒有楊溥的名字。

直到永樂二年,朱棣立朱高熾為皇太子,朱高熾需要在東宮招攬僚屬,胡儼等人趁機向朱高熾推薦楊溥。朱高熾見到楊溥后,覺得楊溥有大才,因此奏請朱棣,任命楊溥為太子洗馬。

注意,此時的楊溥,除了在東宮任職以外,他名義上還是翰林院編修。而在東宮,楊溥的主要任務就是輔佐太子朱高熾讀書。

有一次,朱高熾讀《漢書》,對漢文帝時期的法學家張釋之稱贊不已,朱高熾認為,張釋之敢于直面指出漢文帝的錯誤,是賢才。楊溥便對朱高熾說:

「釋之誠賢,非文帝寬仁,未得行其志也。」

意思是說:張釋之雖然有賢才,但如果沒有遇到寬厚仁愛的漢文帝,他也不能一展抱負。

然后,楊溥又整理了許多漢文帝對待臣子寬厚的材料給朱高熾,讓朱高熾學習。朱高熾因此受益匪淺。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高熾對賢臣感興趣,但楊溥卻善于循序善誘。楊溥認為,朱高熾作為大明朝未來的接班人,他首先要學習的不是臣子的才能,而更應該學習帝王的心胸。

一個優秀的人,對周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孔子家語》中有一句話:

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

楊溥作為太子洗馬,長期伴隨朱高熾,他的才學和思想,對朱高熾的影響可謂深遠。朱高熾能成為明朝著名的仁君,這里面,有楊溥的貢獻。

二、十年牢獄苦,一朝掌閣印

從永樂二年到永樂十二年,楊溥一共輔佐了朱高熾十年。這十年間,楊溥雖然盡心盡力,但他始終無法繞開一件事情,那就是儲位之爭。

朱棣登基之初,便存在儲位之爭。以丘福為首的武將支持朱高煦,而以解縉為首的文臣則支持朱高熾。最終朱棣雖然屈服于傳統宗法,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但是,朱高煦焉能輕易放棄自己的「夢想」,他一直在尋找機會扳倒朱高熾。而楊溥作為東宮屬官,他注定無法置身于這場風波之外。

早在永樂五年,徐皇后去世后,朱高煦就開始明目張膽地構陷太子,永樂七年,朱高煦聯合趙王朱高燧離間太子,朱高熾屢屢遭兩個弟弟的陷害,卻有苦難言。

永樂十二年,明成祖北征歸來,朱高熾迎駕來遲,朱高煦抓住機會,瘋狂彈劾朱高熾。朱棣也很生氣,他不僅有意廢掉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還一并問罪于東宮屬官。一時間,黃淮、楊溥等人全部被關進詔獄,這是繼解縉入獄后,「太子黨」第二次大面積遭殃。

關鍵時刻,朱棣的寵臣、兵部尚書金忠以身家性命力保太子,朱棣這才息怒,不再提廢黜太子之事。這件事過后,朱高熾的太子之位雖然保住了,但楊溥等人卻沒有被朱棣放出來。朱高熾自己如履薄冰,雖然幾次委婉地為楊溥求情,但都被朱棣擋了回來。

楊溥于永樂十二年閏九月入獄,終永樂一朝,他再也未被放出來,在獄中整整待了十年之久。

楊溥輔佐朱高熾十年,又在牢獄中待了十年。在這十年間,朱高熾一直沒有忘記楊溥,他盡自己最大的權力,盡力保證楊溥在獄中的便利。

《明史·楊溥傳》記載:

家人供食數絕。而帝意不可測,旦夕且死。溥益奮,讀書不輟。系十年,讀經史諸子數周。

意思是說,楊溥入獄后,幾乎和家人中斷了消息,隨時都有死亡的危險。但是,他沒有消沉。楊溥在獄中更加勤奮,獄中10年,他幾乎把經史讀了個遍。

小編認為,我們看待一個歷史人物,不僅要看他在順境中的作為,更應該看他在逆境中在做什麼。楊溥此人,擁有鋼鐵般的毅力,值得后人敬佩。

永樂二十二年,明成祖朱棣在第五次北伐的歸途中病逝,楊榮一方面秘不發喪,另一方面秘密趕到京城通知朱高熾。27天后,朱高熾登基,是為明仁宗。

朱高熾登基后,將黃淮、楊溥,包括后來入獄的夏原吉等人從詔獄中放了出來,從此,他開始自己的革新。楊溥最初被朱高熾任命為翰林學士,而后被任命為太常寺卿。《明史》云:

已,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憐之。

意思是,朱高熾想到楊溥是因為自己的緣故才入獄10年的,因此特別憐惜楊溥。

到了弘熙元年,楊溥被朱高熾委以重任。《明史·楊溥傳》記載:

親授閣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學問。欲廣知民事,為治道輔。有所建白,封識以進。」

意思是,朱高熾把楊溥留在身邊,讓楊溥掌管內閣的閣印。朱高熾對楊溥說:「我把你留在身邊,不僅是因為你學問好,還想借助你更廣泛地了解民情,這樣有助于治理國家。

你有什麼好的建議,你都可以呈給我。」

注意,明仁宗時期,明朝的宦官尚未崛起,尚不存在「掌印太監」之說。楊溥當時雖然不是內閣成員,但他是名副其實的「掌印官」,這足以說明朱高熾對楊溥的信任。

在這期間,楊溥多次向朱高熾提出治國理政的建議,朱高熾都欣然采納。朱高熾有許多不懂的事情,也喜歡問楊溥。

在史學上,朱高熾為「仁宣之治」開了一個好頭,其中自然有楊士奇、楊榮等人的功勞,但楊溥雖不在內閣,但「軍功章」也有楊溥的份。

三、老臣入內閣,「三楊」創盛世

明仁宗朱高熾是一位優秀的帝王,然而,他當了20年的太子,卻只做了10個月的皇帝。洪熙元年五月,朱高熾駕崩,皇太子朱瞻基登基,是為明宣宗。

明宣宗登基后,將楊溥召入內閣,此時,內閣中已有楊士奇、楊榮、黃淮、金幼孜四人。楊溥的加入,為「三楊」的形成完成了最后一塊拼圖。

在此后的六年,黃淮致仕,金幼孜去世。陳山和張瑛曾短暫地進入內閣,然后又退出。到了宣德六年,大明朝內閣的「三楊」格局正式形成。

「三楊」之中,楊士奇為人持重,兢兢業業;楊榮擅長軍務,更善謀斷;楊溥做事謹慎,慮事周詳,同時,楊溥的個人品德更是無可挑剔。「三楊」相互補充,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終于成就了大明朝乃至封建社會中最頂級的「宰相」集團。

在「三楊」主政期間,政通人和,河清海晏,大明朝出現了繼「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之后的第三個治世——仁宣之治。

明朝著名歷史學家吳寬曾說:今世稱名臣,必曰「三楊」

《明史》中把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列為一傳,在結尾處說:

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又稱姚、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

意思是說,「三楊」是古代少有的賢相,他們三人都是學識淵博的儒生,做事情通達明快,相互協同,對內讓百姓安居樂業,對外能肅清邊患。唐朝房玄齡、杜如晦締造了「貞觀之治」,姚崇、宋璟創造了「開元盛世」,三楊和房杜、姚宋組合相比,也并不差。

嗚呼,古代讀書人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三楊」已經做到了,他們三人已經是個整體,讓后世士大夫們仰視。

「三楊」雖然如雷貫耳,其實,他們三人的性格完全不同,用焦竑的話說:

「西楊有相才,東楊有相業,南楊有相度」

「西洋」楊士奇屬于「古代名士」,能力全面,他做內閣首輔,無人不服;「東楊」楊榮較為聰慧和敏捷,尤其能透過表象看出事情的本質;而「南楊」楊溥除了能力之外,更以謹慎行為優秀品格著稱。

舉個例子,楊溥入內閣之后,為人非常恭敬,他上朝時總喜歡低著頭沿著墻根前行。后來,即使楊溥當上了內閣首輔,他見到再小的官員,也都會躬身行禮,沒有半點傲氣。

有一次,楊溥的兒子從湖北老家來到北京看望楊溥,楊溥問兒子:「你路上經過這麼多郡縣,可聽聞哪個縣令的官聲比較好?」

兒子回答說:「我路過天臺縣時,覺得天臺縣縣令范理非常不好。

楊溥比較好奇,問兒子為什麼。兒子回答說:「范理招待我一點都不盡心。」楊溥便將范理這個名字記在了心上,史載:

文定(楊溥的謚號)默識之,即升德安知府。甚有惠政,民到今頌之。再擢為貴州左布政使……

意思是,接下來,楊溥立即擢升范理擔任德安知府,范理在德安很快做出了政績,楊溥又擢升他為貴州布政使。

若干年后,楊溥病逝,范理穿孝服來祭奠楊溥,在楊溥墳前,范理嚎啕大哭,感謝他的深明大義。

《論語·子路》中說:「其身正,不令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意思是,當管理者自身的品格端正,作出表率時,不用下命令,下面的人深受其影響。

楊溥,正是「持身以正」之人。這就是后人所謂的「相度」。

四、大明落殘陽,老驥淚難支

明朝宣德十年,明宣宗朱瞻基駕崩,僅僅在位10年。朱瞻基臨終前,他把年僅9歲的太子朱祁鎮托付給「三楊」

,同年,朱祁鎮登基,是為明英宗,改元正統。

明英宗朱祁鎮雖然幼年登基,但志向「遠大」,特別羨慕明朝太祖、太宗的豐功偉績。正統初年,太皇太后張氏(明仁宗朱高熾之妻)尚未去世。內宮之中,由張氏全面主持;政務上全部依賴三楊。三楊雖然已經老邁,但都兢兢業業,不敢有絲毫攜帶。所以,明英宗在位的前幾年,大明朝仍然持續著「仁宣之治」的盛景。

雖然明朝仍然強盛,但主管朝政的這些人卻逐漸年邁,接下來幾年,便逐一隕落。最先離開的是楊榮,正統五年,楊榮回鄉掃墓,于半路上病重,而后病逝。楊榮是「三楊」之中年齡最小的,同時,他也是最幸運的,因為楊榮去世的時候,大明朝仍然處在強盛階段。

緊接著,兩年之后,太皇太后張氏去世。張氏的去世,讓朱祁鎮在禮法上再無人管束,他開始寵信宦官。

王振等人迅速崛起。

從古至今,凡是幼年登基的帝王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等他們逐漸長大,便開始試圖擺脫「老家伙」們給他的束縛。

朱祁鎮也不例外,當他有了自己的嫡系人馬之后,他開始用宦官集團來制衡內閣。此時的內閣,楊士奇和楊溥沒有了皇帝的支持,則逐漸陷入被動。

正統七年,楊士奇的兒子楊稷殺人,王振等人趁機攻擊楊士奇。楊士奇不得不引咎辭職,不久后病逝。

楊士奇的離去,大明政局更是雪上加霜。王振將朝堂上弄的烏煙瘴氣,官吏們為了巴結官宦,開始貪污行賄,盤剝百姓,大明朝開始逐漸走向衰落。楊溥雖然接任楊士奇,做了7年的內閣首輔,但這7年,他的處境可謂「獨木難支」。盡管楊溥提拔了曹鼐、苗衷、陳循等人,但這些人尚不足以制衡王振。

所以,作為「三楊」中堅持到最后的一個,楊溥只能眼看著宦官弄權、朝局污穢,卻無能為力。

這期間,楊溥多次向明英宗朱祁鎮提出告老還鄉,但都被朱祁鎮拒絕。這時的楊溥,仿佛是大明王朝盛世的最后一抹殘陽,看似「光鮮」仍在,卻無法挽回接下來的黯淡。

獨木難支、無能為力、心力交瘁、回天乏術、力不從心、綆短汲深。小編能想到的此類詞匯,全部用在楊溥身上,也并不為過。

正統十一年(1446年)七月十四日,75歲的楊溥病危,他去世前,朱祁鎮沒有來探望,楊溥一肚子肺腑之言,只能帶到墳墓中去。

朱祁鎮為了彰顯自己對老臣的「尊重」,為楊溥輟朝一日,追贈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太師,謚號「文定」。

《桃花扇》中有一句著名的話: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楊溥是「三楊」中入閣最晚的,也是最后一個去世的,同時,他也是最悲情的人物。因為看到了大明朝由盛轉衰的過程。

楊溥去世后,再無人勸說朱祁鎮,三年后,朱祁鎮在王振的忽悠下,學習太祖太宗御駕親征,結果,慘遭「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大明朝精銳盡失,勛貴折戟。在此后的一百余年里,明朝雖有中興的機會,但再未出現盛世。

《論語》云: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楊溥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大公無私的人,一個兢兢業業的人。可是,他最后卻成了一個悲情的人。在小編看來,楊溥雖是盛世的殘陽,但他也曾經絢爛過。

讀懂「三楊」,就讀懂了一半明初的歷史。而讀懂楊溥,就讀懂了「三楊」。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