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代帝王,如果說誰最幸運,乾隆皇帝自認第二,那麼無人敢認第一。他二十五歲登基,活到了八十九歲,執掌大清王朝六十三年。且他在位期間,國力強盛,四海升平,經濟、文化發展鼎盛,是一個實打實的盛世天子。
一
乾隆在位期間,以強大的武力和比較正確的政策,平定西北,保護西藏,加強了國家的統一,奠定了中華的版圖。他完成了「十全武功」,編纂《四庫全書》,6次巡幸江浙,5次普免錢糧,文治武功,臻于極盛。到了后期,盡管社會矛盾激化,反抗烽火遍起,外國殖民主義叩關而至,咄咄逼人。
但是,終乾隆之世,清王朝還是能夠控制全國的局勢,長時期承受內外壓力,堅持著強大的外貌,屹立于東亞。乾隆的一生,順境多,逆境少;勝利多,挫敗少。
60多年,他進退人物,生殺予奪,叱咤風云,指點江山,演出了威武雄壯的盛世天下,在中國歷史上造成了深遠的影響。當然,筆者并非是要為乾隆歌功頌德,重點是要說他的幸運。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雍正帝駕崩,二十五歲的乾隆即位。他繼承了一份也許會使所有帝王都感到羨慕的基業。因為,經康熙、雍正兩朝之后,社會秩序安定,人口和財富迅速增加,國力蒸蒸日上,一片升平的氣象。所謂「國家繼緒百年,累洽重熙,至于今日,可謂承平無事」。
況且乾隆登基,并不像他的先祖們那樣要經過激烈的斗爭,而是沒有絲毫波瀾。回想13年前,他父親雍正接位時,矛盾尖銳,爭奪激烈,刀光劍影,喋血蕭墻的情景,人們不免會打寒戰。就是他的祖父康熙、曾祖順治當皇帝的時候,沖齡踐祚,孤立少援,外有勁敵,內有強臣,主少國疑,基業未穩,情況也是相當危險的。
歷史上有過多少詭詐的陰謀和骯臟的交易,明槍暗箭,血雨腥風。乾隆卻僥幸地躲開了這類帝王登基時常有的情形,他的繼位,名正言順,所以平穩過渡,諸事順利。客觀地說,乾隆是雍正當時活著的諸子中年齡最長、最有才干的一個,又受皇祖康熙的寵愛。
關于康熙喜愛乾隆的故事,官書、野史中記載甚多。本來,老年人喜歡小孫子是人之常情,沒什麼值得渲染的。可康熙不是常人,也和別的皇帝不同。他生了55個兒女,長大成人的有28個;有97個嫡孫,還有數以百計的孫女、外孫、外孫女、曾孫輩。
老皇帝晚年被家務事搞得十分頭疼,兒子們互相火并且不說,他有這麼多的兒女孫曾,面貌能否認清?名字是否記得?恐怕也是個大問題。大概只有一些聰明出眾的小孫子才能得到皇祖的青睞,博得恩寵。
就在康熙帝去世那年,他到雍親王胤禛的賜園圓明園「鏤云開月」去賞花,見到了十二歲的孫子弘歷。這個聰明伶俐、才華初露的小孩子,書課嫻熟,應對得體,立刻博得老皇帝的歡心。以后弘歷被帶進宮里,陪伴祖父。
康熙讀書、寫字、辦事、批折、巡幸、圍獵,弘歷總是在身邊。時間雖然只有半年,可這段恩遇成為乾隆一生津津樂道的光榮史,甚至也是他攀登皇帝寶座的一塊墊腳石。據乾隆后來回憶:「予幼齡仰蒙皇祖恩眷,養育宮中,俾得日侍左右,親聆訓言。蓋圣鑒洞燭至今,隱有付托之意。」
照乾隆的這個說法,似乎康熙帝看中了十二歲的弘歷,要把江山托付給他。其實,這種說法未必符合事實,但康熙鐘愛弘歷,確是乾隆繼承皇位的重要政治資本。所以,雍正即位后,很快就決定傳位給乾隆。
雍正元年,雍正書寫弘歷的名字,藏在乾清宮最高處「正大光明」匾額的后面。后來,雍正在傳位詔書中說:「寶親王皇四子弘歷秉性仁慈,居心孝友。圣祖仁皇帝于諸孫之中,最為鐘愛,撫養宮中,恩逾常格……今既遭大事,著繼朕登基,即皇帝位。」
二
正是因為乾隆本人的質量、才能以及他和皇祖康熙的親密關系,他的兄弟中沒有一人能他競爭帝位。康熙生了那麼多兒子,一個比一個能干,一個比一個有野心,繼承問題極為尖銳,鬧得舉國不寧。雍正也有10個兒子,其中7個早死。雍正去世時,乾隆的三個哥哥都不在了,他排行老四,還有五弟弘晝、六弟弘瞻。
弘晝和乾隆同年,只小三個月,哥倆一起長大,一起讀書,弘晝的才學遠不如弘歷,弘歷讀書快,老師經常要弘歷停下來,復習舊課業,以等待落在后面的弘晝。六弟弘瞻,年齡更小。所以,弘歷繼位,出于雍正預定的步驟,明詔宣示,光明正大。在乾隆以前,清朝的五個皇帝登基都經過激烈斗爭,只有他是一帆風順,未經波折,順順當當完成了權力的交接。
乾隆即位之初,政治清明,八方無警,國泰民安。中國封建專制政治中給皇權造成嚴重威脅的種種勢力,如母后、外戚、宦官、朋黨、權臣、強藩等被削弱到最低程度,絲毫不可能威脅或牽制皇權。乾隆的帝位,有磬石之固。
國內沒有強大的反對勢力,沒有嚴重的水旱災害,沒有大的抗清起義,沒有緊迫的經濟財政問題;吏治方面,經過雍正的整頓和養廉制度的實施,貪污行為有所收斂,行政效率有所提高。西北地區,雖然存在著強大的準噶爾割據政權,征戰連年,不久前還經過兩次大戰(1731年和通泊之戰、1732年光顯寺之戰),但雍正去世以前,清廷正在和準噶爾議和,關系已經緩和,清廷的軍事壓力和財政負擔大大減輕。
唯獨只有西南地區,改土歸流之后,善后措施不當,貴州的苗民,群起反抗,形成一片混亂。
這是雍正死后需要立即處理的最緊迫的遺留問題,但畢竟還是局部問題。乾隆即位后,撤換了前線的將帥,部署兵力,很快將苗民的反抗鎮壓了下去。三
總得來說,乾隆繼位時,沒有爆炸性的危機,也沒有不能解決的棘手問題。可是,社會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國家的強盛與安定也是相對而言的。如果要問:乾隆繼位時,面臨的最大政治問題是什麼?那就是:雍正統治十三年,實行的鐵腕政治,誅戮宗室大臣,打擊異己分子,政令峻急,刑法嚴酷。不少無辜被殺,橫遭迫害。社會和官場彌漫著緊張的氣氛和不滿的情緒,這對封建統治者來說并不是什麼好兆頭,乾隆對此是深有體會的。
雍正后期,乾隆已長大成人,封寶親王,參與政務,他對父皇的政治措施是看得很清楚的。
他既欽佩父皇的才干、魄力、手段,但對父皇的猜忌苛嚴也會要所不滿。當然,作為皇子,他不會也不敢公開表示出來,可是在他的一篇習作課業中,卻無意中透露了他的心情。這篇課業的題目是《寬則得眾論》,寫于雍正后期,收在《樂善堂全集》內。《樂善堂全集》所收的是乾隆青年時代、未當皇帝以前的作品。文章中他贊揚寬大政治,其中說:
「誠能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已大德,則人亦感其恩而心悅誠服矣!茍為不然,以褊急為念,以刻薄為務,則雖勤于為治,如始皇之程石觀書,隋文之躬親吏職,亦何益哉!」
這是一篇值得玩味的文章。當時,人們的苛嚴的政令下,動輒得咎,惶惶不安,乾隆卻說應該「寬以待物,包荒納垢,宥人細故,成已大德」,這是不是他有感而發呢?他指責為「褊急」「刻薄」的秦始皇、隋文帝,「程石觀書」「躬親吏職」,豈不是在為父皇雍正寫照嗎?
可以推想雍正雖然鐘愛乾隆,并決定傳位給他,但對父子間的性格差異、政治分歧并非毫無察覺。
據乾隆說:「皇考嘗以朕為賦性寬緩,屢教誡之。朕仰承圣訓,深用警惕。」從以上可以看出,乾隆即位之時確實是享受了兩代帝王為他開傳的輝煌基業,這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幸運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乾隆帝也是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從一定程度上來講,康熙沒有看錯他,雍正傳位也沒錯,這個幸運兒天生就是來主宰盛世下的大清王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