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常有亂臣賊子奪玉璽、搶皇權的橋段,大家為何要拼個你死我活,搶奪這四四方方的玉石,依照樣式再做一個不行嗎?
在現代,發布公告、開具證明時,都需要蓋上公章來證明其合法性,而這一舉措早在數千年前,就已經開始實施了。
古時帝王發號施令、批閱奏折、傳達旨意時都需要以印佐證其真實性,而這個「印章」就被稱之為「玉璽」。
據說,最初開始使用「玉璽」的人,是中國歷史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嬴政,他規定當時皇權所用的印章稱為「璽」,而臣子、平民用的印章為「印」。
用一枚印章,就能體現出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皇權,秦始皇將權力全部集中于中央,聚集在自己手中,說明秦始皇在各方面,都在不斷完善中央集權制度。
而玉璽傳世以來,就有這樣的說法,沒有玉璽印章的帝王詔書,是不能夠號令天下的,沒有印章的文書也是無法執行的,這是自秦漢以來傳下的規章制度。
世人皆認為玉璽乃皇權的象征,沒有玉璽印章的詔書,形同虛設,于是爭奪皇權的第一步,就是得到玉璽。
無論是反叛逆賊攻入皇宮殺皇帝奪天下,還是心機謀臣朝野之中設局,都是對這玉璽虎視眈眈,而正統之下的繼位,也是需要通過玉璽的傳承,來移交皇權。
玉璽延續歷代,不同時代下,對于「璽」
和「印」的使用標準也不一致。據專門敘述歷代典章制度的史書《通典》中記載,秦朝之前,都是以黃金玉石做印,印紐通常是龍虎。
而從秦朝開始,皇帝所用的印稱為‘璽’,用玉石制成;皇太子和諸王侯們用黃金璽,印紐都是烏龜樣式;
公侯王爵使用金章,五品以上官員用銀章,五品以下為銅印。
如此嚴格的規章制度,一層層無法跨越的鴻溝,等級較低的官員,都無法親眼見到傳聞中的玉璽,更別說進行仿制了。
秦時共有六方玉璽,還有一傳說中由「和氏璧」制成的「傳國玉璽」,印底刻有丞相李斯用篆書所寫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
歷代皇帝得此玉璽,就是被老天選中繼承大寶之人,以至于引起眾人搶奪、屢次易主,最終杳無音信。
但根據記載,秦始皇是曾有一枚玉璽叫「天子璽」,此璽是當時秦始皇命人選取陜西藍田白玉,宮廷玉匠精心手工雕琢而成,璽上的螭虎印紐被刻得栩栩如生,如此巧奪天工的技藝,世間難再尋。
所以如果要仿制這樣一枚玉璽,首先需要全國挑選極為貴重的玉石作為原料,設想當年能出多少這樣的材料,并且還有足夠多的金錢將其買下。
就算有錢也有原材料,那這宮廷玉匠可是世代只為帝王服務的,若是私自接活可是死罪一條,而且還是偽造玉璽這樣謀反的大事。
退而求其次,尋找民間工匠雕刻玉石,民間工匠沒有圖紙也無法憑空捏造,而且當時民間會這門手藝的人基本都會被招募進宮,成為宮廷御用的工匠。
有人會想,既然都已經反叛了,索性就自己重新制造一個玉璽,這個玉璽也同樣可以作為皇權的象征。
其實之前的叛賊也同樣想過這樣的辦法,偽造玉璽。但對于中國歷朝歷代來講,玉璽就如同傳承,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于是才有了「傳國玉璽」,因為玉璽就是皇權的象征。
封建王朝最為重要的就是正統與「受命于天」,因為皇帝是至高無上的象征,若皇位來歷不明,則整個國家都會陷入對于皇室血統不純的質疑當中。
而王公大臣,也無心聽從這樣來歷的人的命令,最終會導致整個王朝都無法得到有效的治理。
比如清代的雍正皇帝就被傳說其帝位來之不明,因為當時正值九龍奪嫡而勝利者自然就是坐上王位之人,于是流言蜚語四起,都傳雍正是趁著先帝病重,私自篡改立嗣遺詔,謀取皇位的。
所以雍正為了徹底清除這些輿論,親手將自己的血緣兄弟幽禁,將反抗他的大臣都處決,然后強行壓制輿論。
雖然最后世人不敢說雍正的不是,但其實內心對于雍正登基的質疑,還是一直存在的,不然也不會流傳至今。
所以在考慮重新制造玉璽時,會使得民心不穩、大臣不服,這樣的王朝是不能夠長久的,所以作為皇權象征的玉璽,是不可隨意制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