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為何不裝備盾牌,要雙手用刀和鎧甲足夠好的說法都錯了
2022/08/16

縱觀世界各國兵種,盾牌兵和長槍兵可以說幾乎是各個國家的標配,比如羅馬的劍盾手、中國的刀牌兵、非洲還在狩獵獅子的部落勇士,甚至于還在使用石器的美洲阿茲特克美洲虎武士,以及大洋洲還在使用木棒和鯊魚牙齒的毛利人都在廣泛使用盾牌。但是我國的鄰國日本卻一直沒有發展出成建制的盾牌手,有人說是因為日本大鎧的肩甲就是盾牌,日本人只是把盾牌穿在身上,那麼真的是這樣嗎?

▲毛利人的盾牌

準確的說日本并不是沒有盾牌,而是沒有專門使用盾牌和武器的盾牌兵。早在彌生時代(公元前300-公元250年),就有出土過當時的盾牌,但是日本的彌生時代早期還在使用石器,后期中國移民來到日本帶去了冶鐵的技術,那會的日本還處于很原始的階段,自然談不上成建制的盾牌兵

到了火槍都出現的日本戰國時代,也有雙手握持的盾牌,但這種盾牌更多的只是作為類似工事一般的掩護,而非近戰肉搏的武器。所以雖然日本并非沒有盾牌,但是可以說日本是沒有專門持盾沖殺的盾牌兵的。這種明顯與世界各國廣泛使用盾牌手不同的奇怪軍制,一直以來都會有人感到好奇,為什麼日本不發展盾牌兵?

▲日本大鎧

網上有一種論調是日本不發展盾牌兵是因為日本大鎧的肩甲十分寬大,日本武士把肩甲作為盾牌使用,因為盾牌穿在身上,所以不需要手持盾牌,只需要雙手持刀,這樣解放了一只手,雙手持刀的力量顯然比單手持刀更大。

而等到戰國時代火槍的流行,自然就不需要盾牌了,大鎧也變為了當世具足。

▲西班牙劍盾手

這種說法有個很大的邏輯漏洞就是:同樣火槍流行時期,歐洲依然有劍盾手,西班牙劍盾手是非常著名的,而那時西班牙劍盾手甚至還穿板甲。所以無論怎麼看,16世紀的鋼板甲肯定要比13世紀的大鎧防御力更高,沒道理16世紀的鋼板甲穿在身上還需要拿盾牌,13世紀的大鎧穿身上就不需要拿盾牌了。

我們可以看看大鎧的正面,一般來說大部分的盔甲都有收腰設計,這是為了讓腰部肩負一部分盔甲重量,讓肩部負重減輕。

但是大鎧沒有收腰設計,這就導致了整副盔甲的重量實際上都壓在肩膀上。這就意味著穿著大鎧實際上很難使用雙手刀去作戰,因為肩膀太累了,受到的束縛也更大。

不僅如此,還有個更直接的證據,大鎧頭盔上那對比肩膀還寬的吹反,有那對吹反擋著,如果雙手持刀的話,手都舉不起來。所以那種日本武士更喜歡用雙手刀,而不發展盾牌是因為把盾牌穿身上的論調,明顯是錯誤的。穿身大鎧,甚至連最基礎的的日本劍道的上端下劈的動作都做不出來。

不僅如此,有經驗的朋友一眼就能看出來,大鎧這種盔甲兩側的防御遠比正面防御高,正面咽喉、胸口兩側以及腋窩這些要害居然全都沒有防護,這在近戰中簡直是送人頭的盔甲。正面捅刺就能夠輕松殺死一名穿著大鎧的武士,這顯然更不符合把盾牌穿身上去拿雙手刀肉搏的論調。

之所以大鎧是這種奇葩的設計,是因為當時日本武士打仗并不近戰肉搏,當時流行的是一騎討,開戰時兩名武士先騎馬拿弓箭對射,分出勝負以后下面的足輕才會上前掩殺。而射箭是側面對敵,所以大鎧的側面防護遠比正面嚴密,而頭盔上碩大的吹反也是避免面部中箭的防護。

實際上,與一般人想的那個盾就能用不同,盾牌其實是最難上手的武器之一。相比盾牌來說,雙手武器才是最好上手的武器。其次才是長桿武器比較好上手,只是因為長桿武器太長操控性要差一些,所以不及雙手武器好上手。

再其次是單手武器,因為單手揮舞對于腕力和指力的要求都比較高,所以要比雙手握持的雙手武器和長桿武器要求更高一些。如果有兵器格斗相關經驗就知道,絕大部分新手哪怕拿著比史實武器更輕的軟質安全武器,在對抗時都打不了幾局手就沒力氣了。

而最難上手的就是雙持武器,不但需要手的腕力和握力足夠,還需要兩手協調性,如果協調性不好,兩只手互相干擾,甚至還不如只拿一把武器。而刀盾也屬于雙持武器。

很多新手都喜歡盾牌,因為覺得可以避免挨打,但是實際上盾牌因為有使用門檻,在兵擊格斗運動中,新手使用盾牌反而會被打的更疼。因為即便藤牌,按照戚繼光的《練兵實紀》里的記載,那也是重5斤,明朝一斤大約相當與現在的596.8克,五斤約為3KG,一把單手刀的重量一般在1kg左右,3kg的藤牌和刀比,靈活性可是要差很多的。盾牌無法遮蓋全身所有角度,而很多新手拿盾牌只想防御,但是根本做不到及時防御對方的攻擊。

刀/劍盾的打法就是拿著盾需要主動出擊,這樣可以在拉近距離后用盾牌封住對方武器攻擊角度,同時給自己的武器留出足夠的攻擊角度在限制住對方武器后攻擊對方。這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對雙方距離需要有足夠的控制力,因為沖過頭的話,對方讓過去,而你收不住,你后背就露給對手了。

新手沒有足夠的距離感的把控,所以要麼沖過頭,要麼縮在盾牌后面自以為很安全,其實給對方留下足夠的施展空間和思考破局的時間。畢竟一面盾牌豎在那里,一條腿露在外面。正常人都知道不去打堅固的盾,直接抽露在外面的腿,而新手根本看不到自己什麼部位露在外面缺乏保護,又做不到及時反應進行防護。所以甚至比不上不拿盾,畢竟不拿盾牌有危機感還知道躲閃。

而協調性的問題對于新手就更加致命,只要沒有專門練過雙持相關技術的新手,沒有起碼的兩手武器協調性,結果全部都是只要能想起來用盾防御,就會忘記自己另一只手上還有武器,而只要用持械手進攻就會想不起來手里還有個盾可以防御。

這就導致如果不拿盾牌還能多一點思考余地,打不中還知道躲閃回防,拿著盾牌反而更礙事。

在戰爭中組成盾陣需要的訓練量就更高,需要訓練如何持盾,什麼樣的站姿能扛得住沖擊,還需要對下盤穩定性進行專門的訓練。雙手協調性更不必說,不但需要頂著沖擊的同時反擊殺傷敵人,還需要考慮的陣型的配合,不能沖出去脫離陣型掩護,也不能后退導致身邊人失去陣型掩護。

需要同進同退,而且在遭遇敵人時能夠快速組成陣型,這些訓練別說古代的文盲士兵,需要長期訓練才能做到。即便是現在受過完整教育的大學生想要做到令行禁止,快速結陣反應,在戰斗中還能保證同進同退,身邊人戰死能夠不受影響的上去補位,那都不是幾個月就能訓練出來的。

歷史上著名的那些盾牌手都是不折不扣的精銳部隊,比如使用盾和長矛的希臘方陣,它的組成人員是相當于貴族階層的公民,而且列入方陣中的矛盾兵,還有大量投石手,弓箭手,投槍手,劍手,這些士兵的成分通常是盟國的士兵、非公民的平民,待釋放的奴隸。

在中國藤牌手也一直都是精銳部隊,需要大量的訓練才能擔任,根本不是拉壯丁發個藤牌和刀就能上戰場的。比如藤牌手在鄭成功的部隊中,和裝備全身鐵甲的鐵人軍是享有同等地位的精銳部隊,而清代虎衣藤牌兵那更是特種部隊的待遇。

盾陣同樣也有自身的缺點,就是因為需要互相掩護,導致陣型不靈活缺乏移動性。這就容易被對手使用遠程武器吊著打。所以自身如果缺乏足夠的遠程攻擊,就會非常被動,只能被動挨打無法還手。盾陣就必須要有遠程武器來補充,雖然盾陣一般會有遠程兵種進行搭配,但是盾牌手也不能沒有遠程攻擊能力,不然火力投放密度太低。

但是拿著盾沒法使用弓箭,所以解決方法就是使用投擲武器,而單手能用的投擲武器中扔得最遠的就是標槍。所以羅馬的重步兵盾陣就用標槍,擅長使用盾牌的維京人更是標槍高手,在中國戚繼光也在兵書里寫:「待敵長槍將及身,擲標刺之,中與不中,敵必用槍顧撥,我即乘隙徑進,急取出刀在右,隨牌砍殺。」,「藤牌無棄槍(標槍),如無牌同」。

所以戚繼光都認為,如果盾牌兵沒有標槍,不如不拿盾牌。

所以想要組成合格的盾陣,盾牌手們不但要盾牌格斗和訓練隊列,還需要練一手投擲標槍的技術。這就是為什麼各國的盾牌兵都是精銳部隊的原因,一個合格的盾牌兵需要進行訓練的內容是很多的。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其實是比較封閉的。日本在火槍大規模應用前的純冷兵器時代,幾乎沒有和其他國家陸軍交手的記錄。

日本冷兵器時代的陸軍,基本就只是關起門來自己互相打。這就導致了日本的冷兵器戰爭狀態與大陸國家差別較大,還處于是比較原始的程度。日本關起門自己互相打,大家都是熟人,打仗不用太殘酷,定規則分勝負。就像中國春秋時期諸侯爭霸一般,都是按照約定俗成的規矩來進行戰斗。所以日本戰國時代以前,非常流行武士在陣前一騎討單挑定勝負,這種時候下面的足輕是不允許插手高貴的武士之間的神圣對決。

大家都是混口飯吃,所以主要是拿弓箭互射。這樣輸了大多也傷而不死。單挑結果主導戰爭結果,自家武士老爺單挑輸了,導致下面足輕也沒心思打了一觸即潰。

這種一騎討的戰斗方式也可以提升武士的待遇,畢竟戰爭勝負往往決定于武士之間的單挑,你給武士的待遇不夠就會輸掉戰爭。

這種講規矩的打法就導致了武士之間的單挑,是一種約定俗成,展示自己勇武來提高薪酬待遇的方式,勝負不要緊,重要的是打出氣勢來,誰要用盾牌,那打的不好看,還容易分生死,這就壞了大家升官發財的規矩了。

武士階級不用盾牌,更不會去研究怎麼用盾牌,就導致下面的足輕更不可能有人去訓練他們用盾牌來進攻。盾牌兵又是一個需要大量配合訓練才能形成戰斗力的兵種。所以日本島國奇特的戰爭形態環境,導致了一直都沒有發展出專門的盾牌兵種。

甄嬛傳:華妃疑惑不解,為何純兒飯后要吃2斤糕點,而甄嬛卻洞悉其中的奧秘
2023/09/06
還珠格格:為何晴兒更願意和小燕子相處?初見含香時,為何不去了解一下紫薇的自我介紹呢?
2023/09/06
「如懿傳:炩妃所生的璟妧,其身世之謎是否揭開?」
2023/09/06
《如懿傳》:宮女嫁太監,逆境中的愛情爭霸
2023/09/06
蕭皇后:因長得美麗,被六人輪番霸占六十年,48歲還在被人搶奪
2023/07/25
「禍水紅顏」中楊玉環為何是例外,生前無政治野心,死后怪談眾多
2023/07/25
長平之戰,秦軍為何能以弱勝強殲滅趙軍40萬?兵馬俑坑揭示真相
2023/07/25
袁崇煥死后,還有一人可替明朝抵擋后金軍,可惜最后被崇禎冤殺!
2023/07/25
​明代最囂張的外戚:一門兩侯爵,敢在皇宮奸污宮女,偷戴皇帝御冠
2023/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