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作為家里的次子,靠著發動「玄武門之變」一舉鏟除了太子與李元吉,順帶著還將他們的兒子全都殺了。
可李世民卻留下了他們的女兒,順便還娶了李元吉的妻子楊氏。不得不說,李世民「城會玩」。
有句話說得好,一只羊也是趕,兩只羊也是放,李世民后宮佳麗三千,他為何僅僅娶了楊氏一個人?難道鄭觀音年老色衰,不符合要求嗎?
細細分析,事實并不是這樣,而是李世民覺得娶嫂子鄭觀音的風險實在是太大,性價比太低了。
兒子不給力當父母的上火,兒子太給力,也讓父母著急。李淵便遭遇了這種幸福的煩惱,兒子女兒都給力,靠著自己一眾子女,再配合一眾猛將,竟然奪取了隋朝的天下。
奪取了天下之后,李世民與李建成兄弟倆的斗爭也進入了白熱化,而一旁幫襯大哥的李元吉,也時刻準備著撿個漏。
隨著斗爭的持續進行,越發進入白熱化階段。在公元626年,李世民在玄武門發動政變,一舉斬殺了李建成李元吉兩兄弟,連帶著還有二人的兒子們。
隨后李世民納了李元吉的妃子楊氏為妃,嫂子鄭觀音卻落了個孤獨終老,這其實并不是因為鄭觀音年老色衰了。
李世民擔心,娶嫂子的風險實在是太大了,搞不好就會讓他英年早逝。此言一出,立馬便引起了不少讀者的興趣,請接著往下讀。
作為皇帝來說,天下的黃花閨女多得是,何必非揪著喪偶的楊氏不放呢?
細細想來,應該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第一點就是楊氏的背景雄厚;
要知道,楊氏作為隋觀王楊雄的侄孫女,正兒八經的弘農楊氏之后。
雖然隋朝的天下被李唐所取代,究其根本的原因,無非是利益代言人更換了。原本弘農楊氏以及關隴集團的利益,李唐王朝依舊要保證。因此。雖然李唐王朝取代了隋的天下,但是楊氏宗族依舊是不可忽略的一支力量。
李唐初期如果想要天下的穩定,必須還要依靠楊家的力量。因此李世民在斬殺李元吉后,順帶著將楊氏拉到了自己身邊。
在唐朝時,民風開放,從一而終的觀念還未深入人心。楊氏作為楊家的代表,嫁入李家是為了幫助家族取得應有的利益。
李元吉雖然去世了,但是楊氏的使命并沒有因此而結束。在這種情況下,楊氏便想著能夠吸引到李世民的注意,從而讓自己再度崛起。
為了個人與家族的利益,楊氏迫切地想要去到李世民的身邊。而李世民也想要取得楊家的支持,因此二人一拍即合,李世民與楊氏自此之后便過上了沒羞沒臊的生活。
第二方面,楊氏確實貌美如花;一個成熟的男人并不僅僅全都喜歡豆蔻年華的少女,參考曹操的口味兒。
早已為人婦的楊氏除了貌美如花之后,還具有年輕女子不具備的成熟感,這也讓李世民喜愛萬分,這也是李世民能夠拋開世俗之見,毅然決然的將楊氏納入賬內的原因。
首先一點,楊氏有些主動貼近李世民,而鄭觀音則一直敬而遠之。鄭觀音并不是年老色衰,她比李世民還要小一歲。
要知道,能都當上太子妃的人,其自身能力與修養自然是沒得說,綜合水平來看,甚至要比楊氏有過之而無不及。
弘農楊氏值得拉攏,那滎陽鄭氏依舊是一筆不小的財富。在李世民看來,如果這次能夠連鄭觀音也收了,那麼他就連帶著獲得了滎陽鄭氏的支持。
在唐朝初期來看,取得大家族的支持,是一件性價比極高的事情。因此李世民也向鄭觀音表達了自己的心意。
可鄭觀音明確地拒絕了李世民,讓他碰了一鼻子的灰。
在鄭觀音的墓志銘上面,有一段話記載了此事:
雖掌碎驪珠,而庭開虹玉,已絕倚閭之望,旋聞解瑱之歡;昔有陶嬰、梁寡,勵節在于衡沁」
古人就是這樣,想說個什麼事,她不直接說,就喜歡借助典故。
這段話里,也提到了兩個人,一個人是梁寡,另一個人是陶嬰,倆人全都是寡婦外加貞潔烈女。
之所以出現如此現象,一方面是因為鄭觀音與李建成感情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鄭觀音對于李世民殺害自己老公和兒子一直耿耿于懷,無法敞開胸懷接納于他。
而李世民也并沒有強行將鄭觀音納為己有,畢竟,李世民并不缺女人,
他不顧世俗的觀念想娶了這兩位,其根本的出發點還是想要獲得她們背后家族的支持。強扭的瓜不甜,反而傷了雙方的和氣,打破了這種平衡。李世民向鄭觀音表達了情誼,也算是向鄭觀音背后的家族表達了誠意。
既然鄭觀音不同意,他還是選擇尊重鄭觀音的想法,再保障鄭氏的利益,李世民也就順利取得了鄭氏的支持。
除此之外,鄭觀音本身也是一個高危分子。
要知道鄭觀音與楊氏雖然同為女性,但她們與李世民的仇恨卻不同。
楊氏與李元吉沒有子女,李世民殺害李元吉的兒子,其中不包括楊氏的子女。楊氏與李世民沒有殺子之仇。
鄭觀音就不一樣了,除了殺夫之仇,她還有殺子之仇,或許就是這一點,讓李世民娶鄭觀音變得危險悉數增高。
一個天天生活在自己身邊的人,對自己有那麼深的仇恨,這樣的人不留在身邊倒是一個明確的選擇。
因此,為了自己的人生安全,也為了能夠獲得鄭氏的支持,李世民都要合理善待鄭觀音,這也是對他大哥的一個交代。
雖說蘿卜青菜各有所愛,但是李世民也并沒有饑渴到照單全收的地步。為了自己的統治以及自己生命的安全,李世民并沒有娶鄭觀音,完全不是因為年老色衰的事情。
而風險與性價比問題成為了李世民最為看重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