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9年,南明小朝廷岌岌可危,這年二月,李定國在磨盤山之戰中失敗,接著永歷帝從云南逃入緬甸境內,整個西南地區幾乎全部落入清朝之手。就在這個危急時刻,東南沿海的鄭成功親率十萬大軍,渡海北上,向明朝的故都南京進軍。這可以說是南明最后的機會了,可是卻因鄭成功的驕傲輕敵而失敗,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勢如破竹
1659年四月底,鄭成功在張煌言的接應下,一舉占領了定海,焚毀清軍戰船一百多艘。五月初,鄭成功的十萬大軍,乘坐三千多只戰船,分三路繼續北上,并在五月十九日順利通過吳淞,進入長江。清朝的蘇淞提督馬逢知按兵不動,原來他已經與鄭成功取得聯系,他在觀望形勢,假如鄭成功能夠攻破南京,他就會率軍投降。
之后,鄭成功的大軍接連取得勝利。
六月十六,攻占瓜州,摧毀清朝的江防工事。緊接著,清朝的操江巡撫朱衣助率軍投降。六月二十二,清朝的江寧巡撫蔣國柱所部被擊敗,鎮江守將高謙、知府戴可進向鄭成功投降。此時清朝在南京城內的兵力很少,再加上南京城很大,很難做到處處防守,假如鄭成功繼續進軍,很有可能一舉占領南京!二、坐失良機
鎮江距離南京很近,可是鄭成功的部署卻很有問題。六月二十四,鄭成功在進入鎮江,直到四天后才舉行軍事會議,商量進攻南京的事宜。大將甘輝認為,「兵貴神速,乘此大勝,狡虜亡魂喪膽,無暇預備,由陸長驅,晝夜倍道,兼程而進,逼取南都」。可是其他將領卻認為,「我師遠來,不習水土,兵多負重,值此炎暑酷熱,難責兼程之行也」。
最終,鄭成功沒有采納甘輝的建議,而是決定走水路。
鄭成功的戰船都是海船,在長江內行駛非常緩慢,直到十天后,才抵達南京儀鳳門外。可是,鄭成功卻沒有立即發起戰斗,而是搞了一些祭祀的活動,直到七月十二才部署分兵圍困南京。直到后來撤退,鄭成功居然沒有發起過一次攻城的行動!在這個期間,清朝迅速集結兵力,馳援南京城。三、兵敗南京
在這個過程中,清朝的水師提督管效忠還使用詐降計,「乞藩主(指鄭成功)寬三十日之限,即當開門迎降」。鄭成功居然同意,他肯定沒有讀過《三國演義》。在鄭成功幻想著清軍開城投降的時候,清軍已經在南京集結了不少兵力,特別是騎兵。七月二十二,清軍主動出城挑戰,鄭成功的部將余新倉促上陣,結果兵敗被俘。
鄭成功連忙改變部署,準備與清軍決戰,可是此時的明軍士氣低落,已經沒有了斗志。七月二十四,鄭成功與清軍展開激戰,清軍從觀音山后發起攻擊,結果鄭成功所部大敗,全線潰退。在交戰過程中,藍衍、張英戰死,中提督甘輝、后提督萬禮被俘,鄭成功所部損失慘重。隨著此戰的失敗,鄭成功也無力繼續北伐,只好退回福建沿海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