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是我國西周到秦朝之間的一段大分裂時代,隨著周王朝實力的衰微,原本發誓守護周朝領土的諸侯們開始各自為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的戰爭。
都說亂世出英雄,這時期內有許許多多的優秀將領應運而生,其中以「戰國四大名將」成就最高。《千字文》中以「起翦頗牧,用軍最精。宣威沙漠,馳譽丹青。」來形容這四位將領的功績。
他們分別為:秦國的白起、王翦,趙國的廉頗、李牧。雖然說將領都是指揮作戰、勝負也都是兵家常事,但是這四位名將卻是把領兵作戰變成了一種藝術。
單單只談指揮戰役,白起攻趙時的「長平之戰」、王翦「六十萬軍隊攻楚」、廉頗的「破燕之戰」以及李牧抵御秦國的「肥之戰」都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極其成功的典范事例。
盡管這四位名將都戰功累累,但是最終的命運卻是不同,白起因觸怒秦昭襄王被賜死、廉頗被逼客居異國郁郁而終,而李牧被誣告含冤而死,只有王翦得以善終
司馬遷在《史記·卷七十三·白起王翦列傳第十三》中寫道:「王翦者,頻陽東鄉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從這段記載中,我們無法得知王翦青年時的經歷,只能得知他有著杰出的軍事才能。
公元前226年時,他建議攻打楚國時,「始皇曰: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這段歷史我們可以推斷出,王翦應該在秦莊襄王,甚至是秦昭襄王時就已經是秦國的將領了。
伴隨著秦始皇嬴政在公元前247年成為秦王,并在公元前237年親政,王翦才開始在戰國戰場上活躍起來。我們熟知的秦吞并六國的戰爭,也是在這段時期內開始的。
王翦除了沒有參與秦滅韓國的戰爭之外,其他五國,要麼為王翦帶兵所滅,要麼被其子王賁攻破而亡。
公元前236年,嬴政趁著趙、燕兩國發生沖突,以救燕的名義派出王翦等將領夾攻趙國。王翦最開始負責攻打趙國的閼與,但卻沒有急于進攻。他先用了十幾天的時間整頓軍隊,帶領軍中的精銳攻下了閼與,并乘勝追擊一連攻取了參與的九座城池。
此戰過后,嬴政更加器重這位老將。在公元前229年時,嬴政派王翦與楊端和分兵進攻趙國,準備滅亡趙國。趙王任命李牧為大將軍,司馬尚為副將,抵抗王翦帶領的秦軍。
雙方僵持了一年之久后,王翦決定先除掉李牧,才能攻破趙國都城。于是他使用反間計,收買趙國大臣郭開,誘使趙王殺掉了李牧,棄用了司馬尚。
李牧死后,王翦僅用三個月便攻破了邯鄲城,俘虜趙王。第二年,嬴政又借著荊軻刺殺的理由,派王翦攻燕,但燕國本就實力不如趙國,所以王翦輕松擊敗太子丹帶領的燕軍。
隨著燕王逃到遼東,燕國名存實亡。其后,王翦又替代李信領兵六十萬進攻楚國,采用以逸待勞的戰術逼得楚軍率先行動,結果被王翦擊敗。
王翦的兒子王賁又指揮或參與了滅魏國、齊國,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國兼并了所有的諸侯國,其中王翦立的戰功最大,威名赫赫的蒙恬排在第二位。
王翦與白起可以說是戰國后期,秦國軍事領域的兩個代表性人物,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將這兩人放在一起列傳,并且指出了「白起與王翦在政治態度上的不同,進而導致兩人結局大相徑庭。」
白起是秦昭襄王時期的名將,熟知兵法、屢立戰功,他指揮的伊闕之戰與長平之戰,都是戰國時的經典戰役,并為秦國統一奠定了基礎。
因為他戰功卓著,秦昭襄王封白起為武安君。但是白起不知自己已經功高震主,又得罪應侯,因而遭受貶謫,最后因為拒絕執行秦王命令,被賜死于杜郵。
司馬遷曾這樣評價白起:「鄙語云‘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白起料敵合變,出奇無窮,聲震天下,然不能救患于應侯......」對王翦的評價則是:
「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
這段話的大意是,白起雖然有著超乎常人的軍事才能,但他不懂得變通,得罪了應侯,又觸怒了秦昭襄王,最后招來禍患。
王翦身為老將,嬴政視他為老師,他卻不勸諫嬴政,選擇了明哲保身的方式生活,一直到他死去。那麼,朝廷之中,王翦具體是怎樣做的呢?
公元前226年,秦王嬴政召集眾將,商議攻打楚國的事情。這期間,年輕氣盛的李信說,「只要給我二十萬軍隊就可以滅亡楚國。」嬴政又問資歷最老的王翦需要多少軍隊,王翦本著謹慎的態度回答:
「非六十萬人不可。」嬴政不太開心王翦這樣的回答,認為他「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便說出了「王將軍老矣,何怯也!」這樣的話。于是嬴政派出李信和蒙恬帶領二十萬征討楚國。
王翦知道此役秦軍兇多吉少,但他也沒有表示反對,因為他深知「夫秦王志(自傲),而不信人」
,如果自己多說什麼,很有可能會受到猜疑并招來殺身之禍,就假借有病在身。另一邊,李信與蒙恬分兵進攻楚國,卻被楚軍擊敗。嬴政得知消息又怒又悔,連忙乘著車找到王翦,「寡人以不用將軍計,李信果辱秦軍。今聞荊兵日進而西,將軍雖病,獨忍棄寡人乎!」
王翦卻沒有直接答應嬴政,而是再三推辭,說自己年老氣衰,請嬴政任用年輕將領,自己則告老還鄉。嬴政聽了王翦的話,立馬表示,「已矣,將軍勿復言!」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懂王翦你的擔憂了,不用擔心別的問題,這件事就這樣決定了。我也不會因為你功勞大就懷疑你,放心替我出戰吧。」
王翦雖然得到了嬴政的口頭承諾,但還是沒有放心心來,因為他這次帶領的六十萬軍隊,差不多是秦國全部的軍事力量,嬴政身邊的大臣免不了會有造謠誣告的。
于是,王翦又想出了一個方法:「請美田宅園池甚眾、還請善田者五次。」他通過這個舉動告訴嬴政,除了錢財名利之外再無他求,借此打消嬴政的疑心。
果然,嬴政痛快地答應了王翦的要求,在征戰楚國的一年多里也是大力支持王翦、從未懷疑。自知功高震主,在嬴政派他出戰時選擇告老還鄉,以此躲避猜疑,可以說是「急流勇退,謂之知己」的明智舉動。
事后,嬴政為了安撫王翦,不僅賜給他良宅,更是承諾不會對王翦有猜疑之心。從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王翦是繼白起之后,秦國不可多得的大將之一。
他一生征戰沙場,為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但是王翦又不同于白起,他智而不暴、勇而多謀,特別是在政治官場中,深知生存之道,能夠做到急流勇退。
白起含恨而終,王翦安度晚年,主要就是因為他在功成名就后能夠急流勇退。滅楚后,王翦自求告老還鄉,秦始皇嬴政心領神會,對他說:朕不殺你,你留下便是......
王翦一聽便懂了一切,后來他繼續被始皇帝重用,率兵南征百越,戰功越來越高,被秦始皇封為了武成侯。不過,他的行事卻愈發低調,兩人的傳奇故事也至此告一段落......
從結局上來看,二人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結果,也算是一場君王、臣子和睦的美談。對此,你有什麼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