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幼登基,斗鰲拜,平三藩,收台灣,為大清朝開疆拓土。但是即便如此,這位盛世之君在晚年也遇到了困難,那就是「九子奪嫡」。在這場斗爭中皇十七子允禮似乎并不引人注目,他一直以來低調做人做事的風格,甚至讓許多人忽視了康熙還有這麼一個精明能干的兒子。
說允禮你要是不知道的話,那麼說起果郡王,估計你會恍然大悟,沒錯允禮就是果郡王的歷史原型。
在雍正執政之后,這個之前默默無聞的十七弟允禮卻一鳴驚人,不僅在雍正在位期間連獲提拔,并成為了雍正末年所任用的四個顧命大臣之一,甚至于雍正皇帝在彌留之際還特地留下話吩咐眾人,在自己去世后要善待果親王允禮。
那麼,是什麼讓在「九子奪嫡」紛爭中對自己兄弟們痛下狠手的雍正皇帝,卻對于自己這個曾經不顯山不露水的十七弟疼愛有加,甚至吩咐眾人在自己去世后也要對他好呢?4個原因揭示真相。
眾所周知,得益于父親康熙皇帝強大的生育能力,雍正皇帝兄弟眾多,但由于慘烈的皇位爭奪戰,沒有幾人能夠善終。
以「九子奪嫡」中各集團的代表人物為例,大阿哥與太子在雍正即位前就慘遭康熙囚禁,而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則在雍正繼位之后遭到圈禁,三阿哥與十四阿哥則被雍正派去守靈,都郁郁而終。
也就是說,雍正兄弟中的許多人都成了自己政治勝利的「犧牲品」,而與自己關系密切的十三阿哥則早早離開了人世,十七爺允禮作為少有的未被卷入政治斗爭中的兄弟,雍正皇帝自然希望自己的弟弟能夠善終。
雖然允禮在雍正皇帝奪位的過程中沒有什麼參與感,但這也可以理解,畢竟當時他才剛剛年過二十,無力參與朝廷的政治斗爭。
但是在雍正即位以后,允禮表現出了不俗的政治能力。
先是在雍正三年,允禮執掌理藩院,期間他公正無私、勤政廉潔,得到了朝廷的一致贊許。雍正六年,允禮負責管理戶部三庫,任職期間小心謹慎,不敢有絲毫懈怠。后來允禮又參與了護送達賴七世的行動,從小就喜愛佛法的他與達賴七世相處的很愉快,為西藏的安康穩定做出了卓越貢獻。可以說,雍正臨死前對于果親王允禮的安排,某種程度上是對于他十幾年來對朝廷貢獻的肯定。
在雍正皇帝安排的四位輔政大臣之中,其中鄂爾泰與張廷玉倆人一滿一漢分別作為滿臣和漢臣的代表,而莊親王允祿與果親王允禮則是其中皇室宗親的代表。
讓我們來看看這四位輔政大臣,其中張廷玉是兩朝元老,深受康雍兩朝皇帝的器重,幾十年來已在朝中擁有了自己的勢力,而鄂爾泰則是雍正手下最為器重的臣子,雖然資歷不如張廷玉,但是憑借著雍正皇帝的盛寵其勢力也不可小覷,倆人之間相互制約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在皇室宗親這邊,莊親王允祿無論是年齡、資歷還是身后的權勢,都要遠勝于允禮,因此雍正在臨死之前扶了允禮一把,使之與允祿在一起時底氣更足。另一方面,單憑允祿一人顯然是無法制約鄂爾泰與張廷玉兩位權臣的,幫一把允禮使之勢力壯大,才能與允祿一道制約權臣。
在雍正逝世之時,乾隆皇帝才剛剛二十出頭,羽翼未豐,執政經驗也相當不足,急需一幫得力助手幫助乾隆皇帝迅速地成長起來。
而四位輔政大臣則是幫助乾隆皇帝快速成長的最好人選。對于這四位,用得好的話他們將為朝廷建立不世之功,但如果用得不好使其心態發生變化,那可能會使鰲拜事件再度重演。因此,需要對他們進行合理的安撫與敲打。
因此雍正在去世之前對四位輔政大臣都做出了安排,其中對于果親王允禮,雍正皇帝自然是打起了感情牌,在臨死之際都沒有忘記自己兄弟,吩咐手下好好對待允禮,這怎能不讓允禮感激涕零,未來好好輔佐乾隆皇帝成就偉業呢?
以上就是雍正在臨去世之際對果親王允禮做出一番安排的深刻用意,不得不說,雍正皇帝能夠深得后世贊許,為康乾盛世打下牢固基礎,其帝王之術可以說是運用得相當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