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中曾經這樣評價不同層次的領導: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按照老子老神仙的說法,明朝的隆慶皇帝肯定屬于太上,即最高層次的領導人。
說起明朝皇帝,大家會想起開國的明太祖,亡國的崇禎帝,殘酷的明成祖,荒唐的明武宗,昏庸的嘉靖帝,殆政的明神宗,再往下會想起下落不明的建文帝,土木之變的明英宗,保衛北京的景泰帝,沉迷木器的明熹宗,但很少會提到隆慶帝,弘治帝,明仁宗和明宣宗,可恰恰就是這幾位低調的皇帝創造了既興盛又和平的隆慶之治,弘治中興和仁宣盛世。
隆慶帝朱載垕的確是一個非常低調的人,低調到不像一個領導,當然更不像一個國家級領導。
隆慶帝的低調是和他成為皇帝前的經歷密切相關的,而且這些相關經歷籠罩著一個神秘的咒語。隆慶帝的老爸嘉靖皇帝二十七歲才得到了他的第一個兒子朱載基,可是他還沒從得子的喜悅中回過神來時,那可憐的小皇子就不幸夭折了。
嘉靖帝向他最信任的道士陶仲文詢問原因,陶道士搬出了「二龍不相見」的神秘理論。為了保證大明江山后繼有人,嘉靖帝決定盡最大努力去遵守「二龍不相見」的天意。
三年后,嘉靖帝的次子朱載壑出生,第二年,朱載垕和朱載圳相繼出生,嘉靖帝雖然也喜歡自己的皇兒們,但當年的悲劇使他一直在盡力堅守著「二龍不相見」的神秘規定。
在這種情況下,朱載垕兄弟三個一年到頭也見不著幾回皇帝老爸的面,雖然身邊有母親祖母和成群的宮女太監,但誰也不能代替父親的位置,父愛的缺少對于朱載垕寡言性格的形成應該有著很大的影響。
朱載垕三兄弟就這樣在缺乏父愛的環境里長到了十二三歲,到了要出閣講學的年齡。所謂出閣講學就是邀請儒學名臣輪流進宮給皇子講授儒家經典著作,這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需要舉行隆重的儀式來宣布它的開始,而且作為父親的嘉靖帝必須出席。
嘉靖皇帝本來想打破常規不參加皇子們出閣講學的啟動儀式,但經不住皇太后老媽的一次次勸說,最后勉為其難地在這個隆重儀式上現身了。「二龍不相見」的咒語顯然是無稽之談,巧合的是,那場儀式結束后,也就是「二龍相見」后,沒有多少日子,太子朱載壑就不幸得了一場怪病離世而去了。
第二個兒子的夭折使得嘉靖帝對「二龍不相見」更加深信不疑,他不但把和兒子們的見面次數減到了最低水平,而且還不敢再將誰立為太子了,要知道,皇子是龍,太子更是龍呀!
朱載垕是嘉靖帝的第三個兒子,大哥二哥夭折后,按理應該立他為太子了,但他卻因為「二龍不相見」的神秘說法一直待在裕王的位置上,直到1566年他老爸嘉靖帝駕崩。
盡管朱載垕沒有被立為太子,皇位繼承人卻是非他莫屬的,因為這時他已是嘉靖帝唯一在世的兒子了。
細數往事,仿佛朱載垕天生就是皇帝命。雖然如此說有「事后諸葛亮」之嫌,但相關歷史記載確實值得一提。其一,朱載垕一歲生日時,大人讓他玩「抓周」游戲,他從許多好玩藝里抓出來的是象征皇權的龍旗;
其二,嘉靖帝立朱載壑為太子時,太監們錯把立儲詔書送到了朱載垕的王宮;
其三,一直覬覦皇位的朱載圳不幸在嘉靖帝駕崩前一年病逝,朱載垕成了唯一的皇位繼承人。
公元1566年,朱載垕登上帝位,歷史上稱為隆慶帝或明穆宗。
隆慶帝沒有做太子的經歷,而且一直生活在皇宮之外,對朝政事務不夠熟悉,因此,他成為皇帝后選擇了多觀察少說話的行事方式,從來不說那些空話套話,把這些機會都讓給了大學士和相關官員。
后來,隆慶帝已經對朝廷內外人事心知肚明,了如指掌了,但他仍然保持著遇事沉默少言的執政風格,因為他心底正在確立最適合自己的治國思路,那就是道家的無為而治。
隆慶帝之所以做此抉擇原因有二,第一,他既不想象伯祖孝宗那樣勤勞國事,也不想象父皇世宗那樣不理朝政,第二,他身邊的大學士徐階、高拱、張居正都是長于理政,值得信任的臣子。
當今社會有句俗話,道是「不管領導講話不講話,事情該做照做,地球該轉照轉」,其實隆慶帝早在四百多年前就深刻地意識到了這一點。
他盡最大努力少說話,堅決不搞「假大空」的講話,為大臣們創造了安靜自然的工作環境;他自己不擾民,同時嚴禁官員干擾百姓的農事商業活動,為大明子民提供了簡單有效的政府服務;他對軍事行動不指手畫腳,完全信任戚繼光、譚綸、俞大猷、楊博、王崇古、李成梁等名將的指揮能力,不僅成功遏制了倭寇、蒙古和女真的侵略勢頭,還使得蒙古的俺答汗請求兩國交好互通貿易,為邊境人民帶來了數十年的安定生活。
遺憾的是,就在大明的政治、經濟、軍事乃至文化都呈蒸蒸日上,前途無量之勢時,隆慶帝不幸因病辭世,謚號契天隆道淵懿寬仁顯文光武純德弘孝莊皇帝,雖然皇帝的謚號多有溢美之詞,但隆慶帝總體上是受之無愧的。
順便說一下,大家熟悉的京劇《二進宮》演的就是隆慶帝身后的事情,雖然劇中人物都有原型,比如李艷妃的原型是隆慶帝的李貴妃,兵部尚書楊波的原型是名將楊博,但實際上隆慶帝病逝后政局是和平過渡的,這也證明隆慶帝是一個長于識人,善于用人的皇帝。
對比一下隆慶帝和他的老子跟兒子,總會感嘆上天和命運的不公------無視百姓福祉的嘉靖和萬歷皇帝竟然各自在位四十多年,心中裝著百姓的隆慶帝卻僅僅享位六年有余。
《明史》對隆慶帝的評價是這樣的:「穆宗在位六載,端拱寡營,躬行儉約,尚食歲省巨萬。許俺答封貢,減賦息民,邊陲寧謐。繼體守文,可稱令主矣。」令主者,賢德君主也。如果有朋友會說此乃明朝人「王婆賣瓜,自賣自夸」,那您就完全錯了,要知道《明史》其實是清朝人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