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能同甘苦,下必同安危。
----《送周介之學士通判定州》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若是做皇帝的能與臣子同甘共苦,那麼做臣子的也定然能對國家忠心耿耿,為皇上不惜獻出自己的生命。
但古來伴君如伴虎,所以臣子們也不得不多留個心眼,就如雍正皇帝去世后,乾隆正準備登基,這時大臣張廷玉突然喊道:慢,還有一道密旨。那麼這道密旨寫了什麼呢?
太祖努爾哈赤入關后還沒來得及稱帝就已去世,他的兒子皇太極正式建立大清并開始稱帝,此后開始了清朝長達二百余年的輝煌。
清朝雖然是滿族,但他們深知光靠武力是沒有辦法維持一個國家的穩定的,所以他們更加重視漢人的禮儀,重用漢臣,甚至向天下人宣告滿漢是一家,為此康熙皇帝還特意去祭拜孔子,行跪拜禮,以此來表自己的誠心。
張廷玉的父親張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為清朝皇帝效力,而張廷玉作為張英的兒子,也是出身名門,自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步入仕途也是早晚的事。
果不其然,在康熙皇帝在位期間,他就官至左侍郎,進入權力中樞。到了雍正皇帝在位期間,他更是官至內閣首輔,真正的高官。
且因著他父親張英是雍正皇帝恩師的緣故,雍正對于張廷玉也是十分器重并且非常信任,很多國家大事小情都會找張廷玉來商量。可以說這個期間的張廷玉真正坐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可雍正卻并未能與他一世君臣,并不是雍正變了,而是雍正經歷過九子奪嫡的風波后,更明白皇位的來之不易,同時也更立志要做出些什麼向所有人證明,自己做這個皇帝就是名正言順,就是憑借實力。
所以他的作息是非常恐怖的,每天都給自己安排的滿滿當當,凌晨三點就要起床向太后請安,隨后還要餓著肚子去上早朝,上完早朝后已經是七八點鐘了,這個時候才總算能坐下歇一會吃點東西。
而后就是在御書房批閱奏折,還要會見大臣,抽空還要檢查皇子們的功課,可以說絲毫沒有給自己留下娛樂的時間。
尋常人這樣一天都受不了,但雍正是個狠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保持著這個作息,身體自然是疲憊不堪,積勞成疾,于是上任沒幾年后雍正就覺得身體總是勞累不舒服,這才早早動了立儲的念頭。
還好雍正子嗣比較少,所以倒不用糾結太多,一下就選中了之前康熙皇帝也很喜歡的四阿哥弘歷,只不過為了避免爭斗,這個旨意一直被藏在正大光明牌匾的后面,隨之而來的還有另一道密旨,由他最信任的張廷玉代為保管。
密旨的內容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人知道,且雍正立完旨意后身體倒也回光返照了一段時日,只是也不過是外表看起來華麗內里腐朽而已。
1735年10月8日,僅僅登基十三年的雍正皇帝積勞成疾在圓明園去世,而他死后,四阿哥弘歷順理成章的按照旨意準備登基為帝,國號乾隆。
只不過在這個時候,膽大包天的張廷玉站了出來稱雍正皇帝還有一道密旨,本來乾隆登基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如今再有密旨指不定還要生出多少是非,這讓乾隆心里惱恨張廷玉的不懂事。
張廷玉久經官場又豈會不知道在這個時候說還有密旨會讓乾隆不開心,只不過這密旨里的內容讓他不得不這麼做。
這條密旨主要說了兩點,第一點就是乾隆年幼,所以康熙任張廷玉等人為顧命大臣,輔佐乾隆處理朝堂事務。
第二點就是張廷玉為大清朝殫精竭慮一生,讓乾隆好好對待老臣,同時同意張廷玉死后進入太廟。
看到這兩點想必大家就明白為什麼張廷玉冒著風險也要宣布這道密旨了,因為沒有這個密旨,張廷玉也不過只是一個普通的老臣罷了,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上位后想怎麼對待他都可以。
可有了這道密旨之后,首先他便是先帝親自任命的輔政大臣,地位尊貴一般人動不了,第二條更是為自己留了后路,不管日后他如何得罪乾隆,起碼乾隆不會真的不管不顧的殺了他。
所以綜上所述張廷玉也是個人精,將這道密旨公之于眾,也免得日后乾隆反悔。
不過君臣之間的嫌隙還是埋下了,乾隆登基后對于張廷玉的許多想法都不贊同,而張廷玉也一直堅持己見,就這樣眼看二人之間越來越不合,張廷玉也知道見好就收,當即提出了告老還鄉。
乾隆氣急,好家伙,得罪了自己就想回家過安生日子了,所以他下令取消張廷玉死后入太廟的尊榮,沒多久張廷玉就因郁結于心而病死。
但乾隆也是個刀子嘴豆腐心,知道張廷玉死后還是顧念其三朝元老的身份,讓他進入了太廟,也是唯一一個死后入太廟的漢臣,可見其殊榮。
乾隆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也是長壽的皇帝,他一開始還是很賢明的,只是時間一長難免有些懈怠,加上后宮也不得安寧,幾個器重的嫡子還有兒子都早逝,讓他開始覺得后繼無人。
所以晚年時期許多的決定也都是迫于無奈或者是不怎麼上心,張廷玉作為輔政大臣,就是一定要時時刻刻提點乾隆不可懈怠國事,加上一開始密旨的不愉快,所以君臣之間的裂縫越來越大。
但雖然無法成就一世君臣的美名,張廷玉總也算落了個好的下場,所以我們在看待這些歷史人物時,還要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如乾隆有冷酷的一面但他同樣有心軟的一面,張廷玉有忠心耿耿的一面卻也有為自己打算的一面。當我們用不同角度看待問題后也會收獲的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