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一提起楊修之死,總以為是曹操嫉賢妒能、容不下人。
其實,這真是冤枉曹操了。
要是知道楊修都干了些什麼事兒,換你是曹操,你也會毫不留情地除掉他。
1
楊修這個人,出身名門望族,先祖個個身居高位,到他父親楊彪那一代,楊家已經連續做了四世太尉,楊彪更是當時的大儒,名揚海內。
在這種家庭長大的楊修,才華自然也不會差到哪兒去。
東漢末年漢獻帝時期,曹操明面上是丞相,其實已經掌握朝廷大權,而楊修,則是曹操手下的一名主簿。
歷史書中記載了不少這一時期楊修的軼事典故。
有一次,匠人們正在修建相國府的大門,剛建好屋椽屋桷,曹操就親自前來視察。
臨走前,曹操讓人在門上寫了個「活」字,在場眾人都不清楚這是啥意思。
楊修看見后,趕緊讓人把門給拆了。
原來,門里面加個活字,就是闊的意思,曹操是嫌門太大了。
所以,楊修讓人把門拆掉,改小。
又有一次,曹操攻打漢中,劉備憑借著有利地勢拼死不讓,曹操久攻不下,想要撤軍,但是,就這麼灰溜溜地走了,又有點不情愿。
正好這時,軍中來人請示命令,曹操便傳了一個口令「雞肋」。
這話說得不明不白,下屬也搞不清楚這究竟是什麼意思。
但是,楊修聽懂了。
別人一看,楊主簿正在收拾行李,心中好奇,便問他:「你怎麼知道要出發了?」
楊修解釋道:「雞肋這種東西,吃起來沒什麼味道,扔了又覺得可惜。看來是要撤軍了。」
像這種「猜謎」的事兒,楊修沒少干。
就連曹操自己,都覺得不如楊修聰明。
楊修在擔任主簿一職時,曹操的確非常看重他,那時候,就連曹操的幾個兒子都爭相巴結楊修,可見楊修有多受信任。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形勢的變化,曹操對楊修逐漸從欣賞變成了厭惡。
2
當時,曹操對「由誰來繼承魏王」一事猶豫不決。
繼承者的人選有兩個,一個是曹植,一個是曹丕。
曹植的長處是能寫會畫、才華橫溢,缺點是不拘小節、狂放不羈。
曹丕雖然在很多方面不如弟弟曹植亮眼,也不如弟弟討父親喜歡,卻是名正言順的嫡子。
兩兄弟背后各有智囊集團出謀劃策。
曹丕的智囊團里有司馬懿、吳質、陳群、朱鑠,這四個人心機深沉、極具謀略,稱得上是謀士中的頂尖人物。
而曹植的智囊團里,清一色是楊修這樣的文士,論老謀深算,和曹丕的智囊團根本沒法比。
楊修雖然才高八斗、聰慧過人,卻嚴重缺乏政治斗爭技能,經常被人抓到把柄。
有一次,曹丕將謀士吳質悄悄藏在裝綢緞的竹筐里,用車將他載到家中,秘密商議事情。
楊修得知消息后,立即向曹操打小報告,曹操還沒來得及展開調查,曹丕已經聽到風聲。
他趕緊讓人通知吳質,吳質淡定道:沒關系。
到了第二天,裝著綢緞的車輛又神神秘秘地來到曹丕家中,楊修再次向曹操報告,結果搜查了一番之后,連個人影子都沒找到,從那之后,曹操便開始懷疑楊修。
曹植考慮問題不周密,楊修則擅長揣摩曹操的心意,所以,他事先寫好了若干個問題的答案,交給曹植。
這就等于是:當爹的要考兒子,有個外人先把爹可能要出的題目列好、給出答案,等試卷發下來之后,當兒子的不用自己思考,只要按著外人提前準備好的答案填寫就可以。
多簡單啊!
可惜,曹植做事實在是太馬虎。
往往是曹操剛把問題送過來,曹植這邊就把答案給送出去了。
曹操十分奇怪,我這兒子反應有這麼敏捷?
結果,經過一番調查后發現,竟然是楊修在后面出謀劃策。
換成你是孩子他爹,你氣不氣?
總而言之,一件事一件事積累下來,曹操對楊修越發厭惡。
此時,由于曹植喜好飲酒作樂,平時不注意自身行為,屢次違反禮儀,表現得極不靠譜,曹操已經將這個兒子從接班人名單中除名。
曹操心里很明白,謀士的力量是巨大的,如果放任楊修繼續為曹植出謀劃策,將來搞不好就會導致曹氏兄弟互相殘殺。
這是他說什麼都不愿意看到的。
當初,劉表的兩個不肖子就是因為兄弟內斗,結果被外人除掉。
絕不能讓這一幕在曹家上演!
于是,曹操果斷下令,將楊修處死。
其實,真要說起來,曹操雖然小肚雞腸,卻是個十分愛才的人,他手底下的謀士比河里的魚都多,比如賈詡、程昱等等,論軍事才能和政治眼光,這些人隨便拉出來一個都比楊修強,也沒見他們因為有才而遭曹操殺害。
歸根結底,楊修最后之所以被殺,最直接的原因還是他參與了奪嫡之爭,而且所作所為犯了曹操的忌諱。
很多人以為楊修年紀輕輕就被曹操殺死,怪可惜, 其實,楊修死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而他的父親楊彪,當時已經70多歲。
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可想而知。
2
楊修死后,有一次,曹操見到楊彪,問道:「你為何瘦成這樣?」
這不是睜眼說瞎話嗎,你把人家兒子都殺掉了,讓白發人送黑發人,對方怎麼可能會不瘦?
當然,楊彪就算心中再窩火,也不能沖著曹操大罵。
他嘆了一口氣,說了一句話: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
楊彪的回話非常有水平。
首先,給大伙翻譯一下這句話:
我很慚愧,慚愧自己沒有金日磾的先見之明,仍然懷有老牛舐犢一樣的愛子之心。
「愧無日磾先見之明」里的「日磾」是什麼?
給大家簡單介紹下。
日磾,其實就是西漢時期的政治家金日磾。
金日磾(發「低」音)的父親是匈奴休屠王。
漢武帝派霍去病攻打匈奴時,將渾邪王和休屠王打得很慘,尤其是渾邪王,傷亡數萬人。
匈奴單于大怒,下令召回渾邪王,將其處死。
渾邪王心知不妙,在回程的路上,悄悄慫恿休屠王:「回去也是死,咱們干脆一起投降漢軍算了。」
休屠王原本也點頭同意了,誰知他越想越覺得不對:
渾邪王損失大,擔心被單于殺掉,所以他要投降漢朝,我的損失不大,單于不會殺我,那我為啥要跟著渾邪王投降?
于是,走到半路,休屠王反悔了。
渾邪王一看,索性殺了休屠王,自己帶著四萬多人投降漢朝。
休屠王有個兒子叫金日磾,父親被殺后,金日磾和母親、弟弟跟隨渾邪王投降漢朝,成為了一名養馬的馬夫,當時,他才14歲。
有一次,漢武帝在宮中設宴,帶著后宮妃子們暢玩,玩得正開心時,漢武帝說要「閱馬」助興,于是,數十名馬夫牽著馬從大殿下經過。
這些馬夫們一輩子也沒見過這麼多漂亮女人,個個都想方設法地偷看幾眼。
唯獨金日磾目不斜視,絲毫不往女人堆的方向看。
漢武帝一看金日磾長得高、容貌很有威嚴,養的馬匹也是又肥又壯,感到十分驚訝。
漢武帝問起這個牽馬人的情況,這才知道金日磾竟然是休屠王的兒子,于是,漢武帝便封他為馬監,從那之后,金日磾一步步升遷為侍中、駙馬都尉、光祿大夫,由于他做事嚴謹,從來不曾出錯,所以越來越受到漢武帝的寵信。
不管是漢武帝外出還是在宮中,金日磾都在一旁服侍。不僅金日磾受寵,就連他的兩個兒子也受到了漢武帝的格外寵愛。
為啥說金日磾有先見之明呢?這事兒就跟他的兒子有關。
金日磾的長子經常陪在漢武帝身邊,是漢武帝逗樂子的弄兒。
「弄兒」是什麼意思?這個解釋起來比較麻煩,大伙還是自行想象吧。
言歸正傳,有一次,弄兒從后面圍住漢武帝的脖子,金日磾看到兒子的行為后,非常不滿,生氣地瞪著他。
弄兒一邊跑一邊哭著說:「爹爹發火了......」
漢武帝還在一旁勸說金日磾:「干嘛生我弄兒的氣!」
後來,這孩子一天天長大,行為也越來越不謹慎,有一次,弄兒在殿下和宮女嬉鬧(比較過火的那種),正好被金日磾逮個正著。
金日磾十分厭惡兒子的行為,一刀結果了他。
漢武帝得知這件事后勃然大怒,金日磾跪在地上,將為什麼要殺兒子的情況一一說出,漢武帝雖然為弄兒的死感到難過,卻也因此更加看重金日磾。
金日磾殺子是不是太狠心了?
其實,這正是他的厲害之處。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皇帝寵愛你的時候,你騎在他脖子上撒尿說不定都沒關系,但是,一旦哪天你不再受寵,這一樁樁一件件往事,隨便翻一個出來,就能要了你的性命,說不定還會連累家族。
曹操殺楊修,用的理由不就是「泄露軍情」嗎?
金日磾殺子,正是防微杜漸,為長遠打算。
而後來的發展,也證明了金日磾的做法是非常明智的。
漢武帝臨終前,托孤四位大臣,分別是金日磾、霍光、上官桀、桑弘羊,這四個人中,后三人都沒有得到善終,甚至還遭到滅族,唯獨金日磾,生前封侯、死后子孫后代也得以保全。
楊彪之所以提起金日磾,其實也是因為他內心充滿悔恨。
作為父親,他原本應該教育兒子改掉恃才傲物、不知輕重的毛病,如果自己提前制止,又何至于走到老年喪子這種慘況?
老牛舐(發「是」音)犢(發「讀」音):老牛因為愛護小牛犢,所以經常舔小牛的身體。
老牛舐犢,其實就是比喻父母愛子情深。
楊彪的回答,既將楊修犯下大錯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又表達了自己的愛子之情,這句話既合情合理,又滴水不漏,曹操聽了之后,也只能大感慚愧。
姜還是老的辣。
「老牛舐犢」這個比喻自此流傳開來,成為千古名言。
楊修若是說話做事像父親一樣,又何至于落到被砍頭的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