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洞鑑歷史
最佳推荐
情节八卦
影视片段
最新预告
三國解密
    
洞鑑歷史
最佳推荐
情节八卦
影视片段
最新预告
三國解密
    
明末第一將,全家47口被清軍滅門,300年后他子孫把溥儀趕出皇宮
2023/03/27

「明末第一將」是一個什麼重量的稱謂?又是誰能夠承擔起這個稱號?他少年考中秀才,當了半輩子老師,而后又「棄筆從戎」,為明朝征戰四方、收復失去的土地。甚至于他全家四十七口都遭到清軍的殺害,但仍然堅持征戰收復失地。

他就是明末第一將軍---孫承宗。孫承宗,在他有限的七十五年的生命中, 試圖挽救逐漸衰落的大明王朝。雖然身死,但三百年后他的子孫將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趕出皇宮,也算是完成了這位「明末第一將」的遺愿。

一、少年成名,十六歲考中秀才

可以說,明末第一將孫承宗一生輾轉反側。在《明史》中,他更是單獨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自己的列傳。就連明朝的開國功臣徐達和常遇春都是二人在一篇。可以見得, 孫承宗對于明朝的重要性以及對于明朝末期歷史的深刻影響。

要說這位「明末第一將」的故事,就得從他小時候講。可以說,孫承宗的仕途之路是曲折的,甚至是跨度巨大的。他 兩次辭官但又為了明朝的土地選擇披上戰甲,遠離家鄉征戰,只為收復失地。

相信很多了解明朝歷史的朋友對于孫承宗的印象是一位 胡須飄飄、身材魁梧、眼睛炯炯有神的「武官」形象。但其實我們的孫將軍是「文科」出身,是個地地道道的「 文科生」。

孫承宗從小就十分的聰明,在當地一眾孩子當中也算是數一數二的聰明小孩。事情進展的十分的順利,萬歷六年,在鄉試上小孫承宗一下子考了個第一,成為「秀才」。這年他十六歲,可以說是少年有成。

但是考中「秀才」之后,他的仕途好像被定格一樣,一直處于一種平平淡淡的狀態中。可以說是不溫不火,仕途雖然穩當但是并沒有很大的起色。

不過孫承宗的朋友很是給力!在朋友的推薦之下,孫承宗先是在京師御史中丞姜壁家當老師,又在易縣兵備道房守士家工作。雖然孫承宗的官職不算很高,但是這兩位,也就是姜壁和房守世,可以說在當時的明朝算高官兩位了。

這兩份「工作經歷」讓孫承宗的視野變得更加開闊,并且為以后自己人生重要選擇打下了較為堅實的基礎。房守士的升遷到邊關去工作,孫承宗也跟隨其來到了邊關。在邊關,孫承宗找到了自己最為感興趣的事情-- 那就是對邊關部署進行研究以及對邊關的士兵們進行調研。

興趣使然,讓孫承宗感受到了國家之重,保衛國家的信念在孫承宗心中種下了一顆種子。而這顆種子也使孫承宗的人生發生了又 一個轉折

二、中年從仕,四十一歲殿試榜眼

教書二十年,孫承宗漸漸意識到自己的仕途之路不該如此。邊關的經歷讓他感受到國保衛家土地的重要性,也許是在那麼一瞬間孫承宗感受到自己的使命不該僅僅限于教書,自己應該有更加寬廣的路要走。于是年僅中年的他選擇繼續考取功名,將全部的精力用于讀書之上。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萬歷二十二年,孫承宗他順利考中了舉人。

生命已經將近過了一半的歲月里,孫承宗依舊堅持學習、讀書,可以說是達到了一種忘我的狀態。時光總是會眷顧不斷努力的人,在日復一日的學習中孫承宗最終在殿試中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績,開啟了自己的仕途之路。而這一次的考中也為他今后的人生之路開啟了新的篇章。

要說這之后的故事,必然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魏忠賢。

歷史上的魏忠賢是出了名的陰險狡詐,可以說明朝的覆滅和魏忠賢這個人有著不可推脫的關系。

常年在高官家教書的經歷讓考中榜眼的孫承宗更加有底氣。當時的朝堂上,以魏忠賢為首的「閹人」掌握著很大的權力,不僅如此,他們也在積極的「納新」。而孫承宗就成為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

可能是初入朝堂,孫承宗不幸成為了黨派爭奪的「犧牲品」。偏偏就得罪了魏忠賢,那魏忠賢也不是好惹的人物,是處處暗中的排擠孫承宗。并且想要通過官員每隔三年一次的考核中動手腳。經不住閹黨的多次明爭暗斗,孫承宗被調離首都。后得到朝堂朋友保護被貶成了當時的太子---朱常洛的老師。

當時的朱常洛這個太子當的可以說是非常別扭,皇帝并不是很喜歡這個太子。因而孫承宗這次其實是被魏忠賢調到了非重要職位之上。

萬歷四十八年,太子朱常洛當上皇帝。原本孫承宗的職位也因此升了一個等級,但奈何朱常洛體弱多病,這皇帝當了一個月便早早離開。

朱常洛的兒子朱由校登基,說起朱由校也是明朝歷史上十分奇葩的一位皇帝了,被人們稱為「木匠皇帝」。十六歲的小朱由校不愛江山不愛美人,偏偏對木雕情有獨鐘。但這對于教了半輩子書的孫承宗來說不在話下,自己的授課方式也獲得了新任皇帝朱由校的喜愛。

三、年近花甲,五十八歲征戰四方

相對平靜的時光在天啟二年被打破了,戰爭的蔓延使得遼西廣寧縣失逝。這時朝中有人舉薦孫承宗帶兵前線,皇帝自然是不同意。但是一處處國土淪陷讓皇帝壓力倍增。

在那個是后續游牧民族的特性便先快速攻打,而后撤回一部分,搶到明朝百姓的資源,然后再進一步的攻打。

遼東地區攻陷之后,努爾哈赤等人便退了退回到了沈陽。

而此時孫承宗也是臨危受命,帶領著一眾人馬一路快馬加鞭來到山海關,提拔袁崇煥等人為自己的左右手,而后著手一步步的收復失去的土地。收復失去土地的同時加固防守、造堡壘。

等努爾哈赤等人重整旗鼓準備再次發動進攻的時候,孫承宗已經用非常快的速度建立了以寧原為核心、山海關為主線并持續到錦州的「超強保衛線」,這也是明朝江山的「續命線」。

超前的部署和遠見并不是孫承宗最大的優勢,「因地制宜」才是孫承宗能夠脫穎而出的關鍵。或許是教書育人二十多年讓他對于事物的分析更加的透徹,當時皇帝害怕邊關戰士吃緊,想要增派7萬戰士,但孫承宗卻出乎意料的婉拒了。

不是戰時不缺士兵,是考慮到對于當地地形的了解,以及對于生活環境的適應情況,他決定從當地選拔士兵。

時局的緊張也激發了當地遼東男兒的熱血,這就是「關寧軍」。

但事事總是有優勢就有弊端,「關寧軍」能吃苦、懂地形、有熱血,是保家衛國的好士兵,但是「關寧軍」畢竟是私家軍。遠在京都的皇帝覺得不放心,再加上朝廷之上人多嘴雜,難免會有一些流言四起。

孫承宗作為邊關戰士,他為保家衛國的熱血男兒鳴不公,內心的冤屈化作一紙「辭呈」,不如就此罷去一身官職。

但邊關的戰爭并沒有因為孫承宗的辭官有所好轉,甚至情況更加惡化。此時的皇太極趁機而上,一鼓作氣率領「八旗軍」攻占山海關,目標很明確--那就是京都。

孫承宗一手提拔的愛國將士們在前線英勇奮戰,為明朝的江山和未來做最后一搏。奈何京城小人在皇帝耳邊吹耳邊風,使得皇帝怕將士心生二心,更是將這些拼死廝殺的將士打入牢獄。

此時的明朝可以說是「搖搖欲墜」,當時的皇帝崇禎帝可以說是內憂外患,也不知如何是好。就在此時他突然想起前朝大將,辭官歸家的孫承宗。

在家國面前,孫承宗再一次臨危受命,披上戰甲。這一次他得到了賞識,在前線部署邊防。但「搖搖欲墜」的大明王朝又一次讓愛國男兒寒了心,朝堂的紛爭、官場的污蔑、戰火的四起,讓當時年過半百的孫承宗徹底的寒了心。

歷史好像又重演一樣,這一次孫承宗再一次選擇辭官歸家,準備在老家高陽渡過自己的剩下的時光。

麻繩專挑細處斷,就在孫承宗回到老家高陽的時候,金人也打到了高陽。

「黑云壓城城欲摧」烏泱泱的金軍軍隊守在高陽城外,是等著被攻打還是拿起兵器做最后一站,孫承宗選擇了后者。

七十二歲,他再一次披上熟悉的戰甲,而這一次卻和以往不一樣,這是最后一戰。要麼生要麼亡,留給孫承宗的選擇題很簡單。

只見他身披鎧甲,站在城墻之上,金軍的軍隊一排排從高陽縣的城墻上看下去是那麼的密密麻麻,手里的兵器冰冷但不能放下。

這一次孫承宗的一家男丁全部走到戰場,自己的親生孩子、侄子,高陽縣的百姓們、士兵們握緊手中「最后的籌碼」,為自己生長生活的土地做最后的拼搏。事情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孫承宗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接著一個的倒在密密麻麻的尸體中,心中是百感交集。

國已到生死存亡的時刻,沒有退路。雖然拼盡全力,高陽縣最終還是淪陷,金人蜂擁而至,全城哄搶。

當時的滿清太子皇太極見孫承宗的勇猛,想要納入麾下。但孫承宗「不侍二主」,心中有的只有大明的安危,于是干脆請求自縊,皇太極賞識他的為人便答應了他的請求。臨死之際,孫承宗曾言「要是自己還有子孫能夠存活下來,一定要親手滅了清朝」。

幸運的是,孫承宗的遺愿最終得到實現。在這場戰火之中確實有幾個子孫存活了下來,他們時刻謹記孫承宗的遺言,一代代的傳下去。

三百年后,他的十世孫真的完成了這個穿越百年的囑托。這就是他的子孫--孫岳。孫岳從小就聰明,有能力有才華,在光緒年間也順利的考中了秀才。後來更是加入中國同盟會,并且去日本留學。

後來更是將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驅除出了紫禁宮。

可以說,孫承宗的一生是傳奇的。他十六歲考取秀才,教書育人二十年。生命走過將近一半選擇繼續仕途,進而發奮圖強取得殿試榜眼的成績。而后就是走過曲曲折折的官場之路。有過重用,有過貶謫,有過辭官,在生命的最后拿起兵器保衛生他養他的高陽城,最終城破身死,在歷史的長篇中留下屬于他的故事。

北宋一代豪俠,功績堪比諸葛亮,破案猶如狄仁杰,還最早推行紙幣
2023/07/25
玉皇大帝如何坐上皇位的,在這之前他是干嘛的?經十萬三千兩百劫
2023/07/24
古代將軍用的「槍」是用什麼做的?槍桿是木頭,但一般人用不起!
2023/07/22
初婚因"太丑"嚇跑丈夫,二婚嫁宋仁宗的曹皇后,為何能坐鎮后宮45年
2023/07/22
古代戰爭中被俘虜的美女,下場會怎樣?不是被霸占就是被輪流羞辱!
2023/07/21
擅長招攬人才的劉備,為何對忠勇無雙的太史慈不屑一顧?
2023/07/21
他因貪吃差點當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卻開創了「仁宣盛世」
2023/07/20
曹丕見兩牛打架 ,逼曹植以牛作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古
2023/07/18
為何北齊是「禽獸王朝」?暴力荒淫,下流無比,還有一點細思極恐!
2023/07/18
古代有位大臣生了70多個兒子,他所用的方法,一般人羞于啟齒
2023/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