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看漢唐之間的歷史,那就繞不開高句麗這個王國。長達705年的時間,高句麗一直存在于歷史的長河之中。
一提到高句麗,很多人第一個會想到后來的高麗王朝,因為這兩者的地理位置幾乎一樣,都在遼河以東包括朝鮮北部地區。其實這兩者之間不能劃等號,后者更不是前者的延續。在高句麗滅亡200多年以后,高麗王朝才正式建立起來。
公元前37年,正是西漢漢元帝時期,這一年對漢朝比較有重大意義的一件事,那就是王昭君剛剛入宮。而同一年,高句麗人朱蒙建立了高句麗王國,一個持續705年的割據政權,就這樣在遼河以東地區建立了起來。
剛剛建立的高句麗王國,壓根就不敢稱帝自居,所以他們也不是一個正兒八經的王朝,只能算是一個割據政權。
不過這個割據政權的生命力非常強盛,他們依靠偏遠的苦寒環境作為支撐,愣是在缺少對手的情況下,不斷擴充自身在遼東地區的勢力范圍。
西漢時期,從漢元帝一直到漢平帝時期,高句麗都是以王爵的身份與漢王朝相處。也就是說西漢王朝知道高句麗的存在,但是沒工夫搭理他們。只要他們不侵犯到中原地區,只要他們不稱帝自立,那麼完全可以接收高句麗作為自己的藩屬國。
其東出者,至玄菟、樂浪、高句驪、夫馀;南出者,逾徼外,歷益州,貶句町王為侯;西出者,至西域,盡改其王為侯;北出者,至匈奴庭,授單于印,改漢印文,去「璽」曰「章」。---《漢書》
而且當時西漢王朝將高句麗規劃給了玄菟郡來管理。什麼是玄菟郡?當年漢武帝剿滅了衛滿朝鮮后,在該地區建立了漢四郡,分別是: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和臨屯郡。
其中玄菟郡恰好位于高句麗核心地區,所以高句麗王國一直以來都是由西漢玄菟郡來代管的。也就是說他們的國王,還是要受到西漢郡守的掣肘的。
王莽篡漢以后,似乎覺得高句麗這麼一個彈丸之地的政權,居然也敢稱王。所以王莽索性就把高句麗揍了一頓,并且干掉了人家的大將,將高句麗貶為下句麗,而他們的大王則被貶為下句麗侯,壓根就不配稱王。
公元12年,王莽干掉了高句麗王朱蒙,王莽惹了事情拍拍屁股就走人了,從此高句麗跟中原王朝可就結仇了。公元14年,王莽還在中原地區大刀闊斧進行改革的時候,高句麗占領了玄菟郡的高句麗縣,由此拉開了高句麗和中原王朝長達數百年的仇怨。
王莽只做了15年皇帝,啥事兒都不管了。可是他干掉了人家高句麗的大王將高句麗王下降為下句麗侯,這本身就觸怒了這個實力弱小的集團。
雖然他們弱小,但是抗爭精神比較強,所以趁著西漢滅亡,王莽被推翻的檔口上,高句麗攻占了漢王朝的地盤,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勢力范圍。而玄菟郡不僅失去了管轄高句麗的權力,甚至連自己的地盤都被高句麗所侵占。
東漢光武帝登基以后,決心要收復漢四郡的控制權,當時已經有多半落入了高句麗之手。在于大武神王高無恤之間進行了一系列博弈之后,東漢政權做出了讓步,恢復高句麗王國的稱號,并且將下句麗侯依舊提升為高句麗王。這等于就是承認了這個政權的合法性。
但是大武神王高無恤一點恢復和平的意思都沒有,不僅沒有停止騷擾東漢,而且還帶兵前往朝鮮,占領了樂浪郡長達7年之久。光武帝劉秀無奈之下派兵收復了樂浪郡,可同時也只能將朝鮮北部地區交給了高句麗統治。
長達60多年的和平時期,高句麗并沒有停止自己的腳步。這段時間,他們雖然沒有再與東漢較勁,卻依舊在不斷擴張自己的版圖。
周圍那些自立為王的小國陸續被高句麗擊敗降服,高句麗的地盤也因此不斷擴大。到了太祖王時期,高句麗再次多次挑釁東漢王朝,初年進攻遼東郡,被擊敗以后,又攻打華歷城。
此外太祖網聯合鮮卑人一起進攻遼東,當時的遼東太守蔡諷因此喪生。此后又襲擾樂浪郡,干掉地方縣令,搶走了太守的妻小。
這一系列的挑釁行為,都是太祖王時期做下的。他擁有開疆拓土的雄心壯志,卻不知道他所面臨的對手多麼強大。太祖王去世以后,傳位給了次大王,這時候開始高句麗和東漢之間基本上沒有了戰爭。
東漢名存實亡,進入了三國時代,高句麗依舊堅挺如初。不過這個時候中原地區軍閥混戰,各地的軍備力量也是相當厲害的。
正如匈奴人不敢惹曹操一樣,高句麗也不敢招惹遼東太守公孫度一家子。當時遼東地區被公孫氏所把持著,高句麗不得不與之交好。
但是高句麗發現公孫度有操控高句麗嫌疑以后,高句麗立刻與之決裂。雙方交戰過后,高句麗完全不是公孫度的對手,一度退出爭霸遼東的舞臺。這個時候高句麗改變了作戰策略,他開始于曹魏和東吳交好。 當公孫淵打算在遼東自立的時候,司馬懿在魏明帝曹叡的指示下,帶兵前往剿滅公孫淵。而高句麗更是積極備戰,表示要幫助曹魏滅了公孫淵。 因為被公孫家欺負的時間太長了,所以高句麗早就想報仇了。在東川王的命令下,高句麗出兵遼東,聯合司馬懿剿滅了公孫淵,并且基本消滅了遼東地區的權力機構。從此高句麗在遼東地區高枕無憂。
曹魏雖然順帶著收復了樂浪郡、玄菟郡,可是他們忙著在中原征戰,所以對遼東地區壓根就是放任不管。這又給了高句麗得以喘息的機會了,他們不遺余力地壯大自己的力量,逐漸蠶食遼東地區的地盤和人口。
可是曹魏集團騰出手來以后,終于意識到了高句麗的艱險,立刻派遣毌丘儉開始東征,這一戰將東川王徹底擊敗,高句麗兩萬大軍死傷殆盡。
毌丘儉二次東征的時候,東川王在逃亡中死去,高句麗差點遭到亡國之禍,至此向曹魏稱臣。曹魏政權被司馬家族取代,司馬炎建立了西晉政權。然而西晉政權僅僅五十年時間就土崩瓦解了,原因是內部出現了戰亂。
這一段時間高句麗都很老實,充當著中原王朝的附屬國。可是到了西晉末年的時候,高句麗又開始不安分了,他們在西晉內亂的時候,占領了樂浪郡和帶方郡。
國岡上廣開土境好太王,存時教言:祖王先王,但教取遠近舊民守墓灑掃。吾慮舊民轉當嬴劣。若吾萬年之後,安守墓者,但取吾躬巡所略來韓穢,令備灑掃。言教如此。是以如教令,取韓穢二百廿家。
慮其不知法則,復取舊民一百十家。合新舊守墓戶,國煙卅、看煙三百,都合三百卅家。自上祖先王以來,墓上不安石碑,致使守墓人煙戶差錯。---《廣開土王碑》本以為這是恢復國力的大好機會,可是慕容家族的力量再次滲透到了遼東和朝鮮地區。當時慕容皝繼承父志,建立了前燕。勢力范圍就在遼東朝鮮地區。可是這個地方跟高句麗的勢力范圍是有沖突的,所以雙方之間的戰斗壓根就沒停過。
慕容皝為了進軍中原,必須要消除高句麗的威脅。所以他決定親政高句麗。一番廝ㄕㄚ過后,高句麗大敗,慕容皝ㄕㄚ入高句麗丸都城,抓了國王的母親和王妃,順道擄走了五萬多百姓。甚至一把火燒了丸都城。這才把高句麗打得服服帖帖,從此人參、鹿茸絡繹不絕地獻給燕國。前秦滅了前燕后,高句麗果斷投靠了前秦,并未與之為敵。
前秦滅亡后,慕容垂建立后燕,高句麗在后燕混亂的時候,再次看到了發展的機遇。當時高句麗的王是廣開土王,跟這個稱號十分相似,他的一生也是為高句麗開疆拓土。
雖然打不過中原的后燕政權,但是對付契丹、白濟、夫余那還是綽綽有余的。廣開土王一方面臣服于后燕,一方面掃蕩其他勢力。等到自己實力雄厚的時候,再來對抗后燕,直到將后燕徹底趕出遼東地區。完成了300年來高句麗未能完成之夢想。
后燕滅亡以后,北燕取代了一部分后燕的領土。不過他們完全不是北魏的對手,所以高句麗又渾水摸魚,在北燕滅亡的時候,占領了北燕的部分遼西地盤,穩定了自己在遼東地區的控制權。至此高句麗成為了東北亞地區,最強大的王國。
高句麗在南北朝時期,有利地利用了當時的動蕩局面,從而為自己爭取到了最大的利益,最終做到了稱雄遼東的局面。
到了隋朝建立以后,高句麗再次面臨了新的挑戰,因為中原王朝再次形成了大一統狀態。其實隋文帝時期就已經征討過高句麗,但是由于疫病和自然災害的原因,使得這次討伐失敗。可高句麗給足了面子,表示自己知道錯了,這才躲過一劫。
隋煬帝登基以后,開始了大規模進攻高句麗的戰爭,他不允許有這麼一個政權在中原王朝的領土上肆無忌憚地存在著,還存在了這麼多年。
第一次征討高句麗,隋煬帝帶領113萬人之多的大軍親征。這一次隋煬帝雖然帶的人多,但是地形壓根沒人家熟悉,再加上上傳下達的過程漫長,往往會貽誤戰機,在多次遭受高句麗埋伏以后,隋煬帝以慘敗而告終。 第二次征討高句麗,本來已經快要打下遼東城了,可這個時候得知隋朝內部出現了問題,楊玄感居然起兵造反了。無奈之下隋煬帝只好匆匆撤兵,留下若干軍械物資,只好便宜了高句麗人。 第三次征討高句麗,隋煬帝大軍終于連戰連捷。因為高句麗人實在是不愿意打下去了。你隋王朝幅員遼闊賦稅不愁,可以天天打仗,可高句麗不行啊。
所以高句麗主動請降,隋煬帝覺得挽回了面子,所以就放了他們一馬。其實三次征討高句麗,對隋王朝來說,何嘗不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呢?大業10年是第三次征討高句麗的日子,大業14年,隋王朝便宣布滅亡了。
開鑿大運河、三征高句麗,這些事情早就把隋王朝給掏空了,所以隋煬帝自己也撐不住了,更別說彈丸之地的高句麗了。
隋王朝滅亡以后,中原地區再次戰亂不斷。這個時候高句麗再次抓住了發展的機會,但是時間太短,唐王朝建立的太及時,所以高句麗壓根就沒有多少恢復的時機。
等到唐高祖建立唐朝以后,高句麗壓根還沒有休息夠,所以只好跟唐王朝交好。雙方之間互相尊重,終于給了高句麗一段休養生息的好日子。
唐太宗上臺以后情況發生轉變,因為小弟新羅被欺負,而且高句麗和百濟絲毫不給面子,所以唐太宗決定親征高句麗。
雖然這次親征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擊敗并且收服了高句麗十多萬大軍,可是在高句麗頑強抵抗之下,唐太宗只好撤軍。
此后唐太宗不斷派遣李勣、薛仁貴等將領,小規模隊伍襲擾高句麗,讓高句麗失去休養生息的機會。這一招太狠了,連續三年的多次襲擊之后,高句麗終于出現了疲軟的狀態。
不過唐太宗中途去世,唐高宗李治接棒。高句麗的盟友百濟被滅亡,孤立無援之下的高句麗再次遭到了襲擊,最終高句麗內亂頻發,部分主力只好選擇投降。
李世勣軍發柳城,多張形勢,若出懷遠鎮者,而潛師北趣甬道,出高麗不意。夏,四月,戊戌朔,世勣自通定濟遼水,至玄菟。高麗大駭,城邑皆閉門自守。壬寅,遼東道副大總管江夏王道宗將兵數千至新城,折沖都尉曹三良引十馀騎直壓城門,城中驚擾,無敢出者。營州都督張儉將胡兵為前鋒,進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高麗兵,斬首數千級。
---《資治通鑒》最后滅國之戰是李勣和薛仁貴合作完成的,薛仁貴斬首五萬多高麗大軍,李勣攻占十多座城池。連戰連捷之下,一路將高句麗殘余部隊逼進了平壤城,結果信誠開城投降,泉男建被唐軍俘虜,高句麗殘部全部被平定。
唐太宗滅亡高句麗以后,將該地區分為了九個都督府,42個州100個縣,在平壤設立安東都護府,從此長達705年歷史的高句麗只存在于書本之中,消失不見。
高句麗王朝比中原任何一個王朝的壽命都要長,這是千真萬確的。一般王朝如宋朝有三百多年歷史,已經是相當了不起了,可高句麗卻堅持了705年。是什麼力量一直支持著他們前行呢?
其實我們看高句麗每次崛起的過程,就能猜到其中的大概。
第一次崛起是在王莽篡漢以后,東漢建立之前的這段時間。當時天下大亂,高句麗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第二次崛起是在東漢末年,三國爭霸的時候。高句麗采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與曹魏和東吳修好,進而擊敗遼東公孫家族。 第三次崛起是在東晉南北朝這三百年的歷史中。雖然高句麗長期不是前燕、后燕和北魏的對手,但是他們懂得忍辱負重,在夾縫中生存。趁著中原王朝內亂的時機,不僅開疆拓土,而且發展生產。 第四次崛起是在隋煬帝三征高句麗之后,唐太宗征討高句麗之前。高句麗有效地利用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亂、唐高祖懷柔政策的時間,努力發展自己的軍事和財政。這才有了跟唐太宗一較高下的實力。
所以高句麗最可敬的地方,那就是能夠準確地把握住發展的機遇。但凡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力量,那就絕對不會客氣。而且他們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實力沒有對手強,何不暫且忍一忍呢?
高句麗705年的歷史,也是從西漢末年到唐朝初年,這705年的中華歷史。讀懂了高句麗,也就讀懂了那段中華史。
參考資料:
《漢書》《晉書》《廣開土王碑》《隋書》《資治通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