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洞鑑歷史
最佳推荐
情节八卦
影视片段
最新预告
三國解密
    
洞鑑歷史
最佳推荐
情节八卦
影视片段
最新预告
三國解密
    
陳亨:輔朱元璋開國,佐朱棣靖難,68歲的老將,賭贏了10代富貴
2022/05/01

公元1402年(明朝建文四年)六月,燕王 朱棣在南京登基,正式成為明朝第三位皇帝。在處理完建文舊臣之后,朱棣開始大封功臣。當時,朱棣一口氣封了4位公爵,分別是,封 丘福為淇國公,封 朱能為成國公,封 張玉為榮國公,封 陳亨為涇國公。

這便是聞名于后世的「 靖難四公爵」。不過,朱棣封爵的時候,張玉和陳亨已經去世了,他們倆的「公爵」屬于追封。

這4位公爵中,年齡最大的是陳亨,因為他是淮西舊將,當年跟隨朱元璋打過天下,而今,他又跟隨朱棣靖難。 陳亨不僅在元朝末年和靖難之役中兩次都跟對了「主子」,他還憑借自己毒辣的眼光,賭贏了自己家族10代的命運。

本文,小編將和大家分享明朝靖難四公爵之一的陳亨,希望通過史料和分析,帶大家認識一位傳奇將領。

一、太祖濠州召萬戶,徐達軍中擢良臣

在大家的印象中,靖難名臣大多和朱棣年齡相仿,實際上,陳亨和朱棣并不是一代人,陳亨出生于元朝至順三年(1332年),他僅僅比朱元璋小4歲。《明史·卷一百四十五》記載:

陳亨,壽州人。元末揚州萬戶。從太祖于濠,為鐵甲長,擢千戶。

陳亨是安徽壽縣人,他雖然發跡較早,但整體上屬于大器晚成的人物。當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濠梁,陳亨便是元朝駐守揚州的萬戶之一。

《明史》中只說陳亨 「從太祖于濠」,但關于這位「元朝的萬戶」為何會到濠州投奔朱元璋,目前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陳亨當時得罪了元朝的權貴,因而被剝奪官職,恰巧朱元璋在濠州起兵,陳亨便加入了朱元璋的義軍,從此反抗元朝。

而另一種說法則完全相反

,說是元朝末年,義軍元帥張明鑒攻打揚州,元朝守將孛羅普化兵敗逃跑, 陳亨等人無所依,因此才去濠州投奔朱元璋。

不管是這兩者中的哪一種,都可以看出陳亨是主動投奔朱元璋的,而不是被俘的降將。 在當時的元末亂世,陳亨能夠在眾多梟雄中選擇初露頭角的朱元璋,這足以說明陳亨有識人之明。

陳亨到濠州投奔朱元璋后,被朱元璋任命為鐵甲長,不久后擢升為千戶。從元朝的萬戶,到朱元璋麾下的千戶,陳亨顯然沒有特別受重用。不僅如此,在朱元璋和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陳友定爭奪地盤的時候,陳亨似乎也沒有立過戰功。

直到朱元璋稱帝的前一年(1367年),陳亨終于證明了自己。《明史·陳亨傳》記載:

從大將軍北征,守東昌。敵數萬奄至,亨固守,出奇兵誘敗之。

當年,朱元璋在滅掉張士誠后,命徐達、常遇春二人出兵北伐元朝。大軍一路北上,直逼山東。徐達在拿下東昌后,將這座城池交給陳亨來駐守。結果,徐達前腳剛走,東昌就迎來了數萬元軍的反攻。

當時的東昌位于明軍北伐的咽喉之處,若東昌失守,明軍勢必會被截成兩段。陳亨麾下的兵馬并不多,他一方面固守,另一方面出奇兵誘敵深入,結果打敗了元軍。

正是因為這一戰,陳亨得到了徐達的重視。洪武二年,徐達在大同打敗王保保。王保保逃走后,徐達考慮到大同乃是明軍收復秦晉的支點,便召來陳亨,命他來鎮守大同。

《明史·陳亨傳》記載:

積功至燕山左衛指揮僉事。數從出塞,遷北平都指揮使。

意思是,陳亨因為守城有功,后來被升遷為燕山左衛指揮僉事。他數次隨大軍出塞,最后擔任北平都指揮使。

從陳亨的這些升遷軌跡可以看出,他背后仍有徐達的影子。洪武初年,徐達在軍中的影響力是不可替代的,他多次北伐,也多次到北平練兵,而陳亨則恰恰多次隨軍出塞,最后又在北平扎根。

所以,小編認為,陳亨能先后在燕山和北平擔任武將,背后應該有徐達的支持和提攜。因為徐達的關系,陳亨和朱棣(徐達的女婿)產生了情誼,這也為他后來支持朱棣,做出了鋪墊。

和那些動輒封公封侯的開國名將相比,陳亨是不幸的。 讓陳亨沒想到的是,等他年過花甲的時候,還能迎來人生的另一個機遇,那就是靖難之役。

二、燕王北上襲大寧,陳亨南歸隨靖難

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明太祖朱元璋駕崩,傳位于皇太孫朱允炆,后者登基后,是為建文帝。朱允炆聽信黃子澄、齊泰的諫言,在朱元璋尸骨未寒之際開始削藩,一年之內,連削五王,這讓身在北平的燕王朱棣感受到了危機感,特別是湘王朱柏被逼自盡的消息傳來后,朱棣決定起兵反抗。

而這時,陳亨的「崗位」發生了變動,他被朱允炆一紙調令調到了大寧衛。

陳亨的這個調令,是有深刻的歷史背景的。因為朱棣一直是朱允炆削藩的頭號對象,后者剛登基不久,就開始著手布局,把親信調往北平,以對付朱棣。

建文元年,朱允炆調張昺任北平布政使,調謝貴、張信二人擔任北平都指揮使。注意,在明朝一般一個都指揮使司只有一個都指揮使,建文帝一下調來了兩個,而原來的北平都指揮使正是陳亨。這就意味著, 陳亨要為 謝貴張信二人讓位。

陳亨被調到了大寧衛,歸大寧指揮使 卜萬領導,后者在大寧扎根多年,資歷頗深。

說白了,朱允炆不信任陳亨,更加信任謝貴和張信。

建文元年七月,建文帝下密旨給張昺、謝貴、張信三人,命他們設計捉拿燕王朱棣。

結果,張信半路反水,將密旨內容透露給了朱棣。朱棣為了自保,不得不設計伏殺張昺、謝貴,然后宣布起兵靖難。至此,靖難之役爆發。

戰爭之初,建文帝派老將耿炳文北上,朱棣親率大軍在真定突襲了耿炳文,后者戰敗。結果,朱允炆聽信黃子澄的建議,派曹國公李景隆代替耿炳文。朱棣是李景隆的表叔,他們從小一塊長大,李景隆有幾斤幾兩他非常清楚,朱棣聽聞南軍主帥換成了李景隆,大喜,然后竟然直接撤兵去攻打大寧。

大寧在內蒙古寧城,位于北平城的東北,屬于北平的大后方。朱棣之所以要攻打大寧,一方面是要清掃后方的障礙,為南下做準備,另一方面也是希望獲得他的十七弟、寧王 朱權的支持。

當時,大寧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兵馬,第一是寧王朱權的朵顏、泰寧、福余三衛;第二是朝廷設置在那里的大寧行都司,包含興州、營州等二十多個衛合計約十余萬兵馬。前者屬于藩王的勢力,后者是朝廷的軍隊。《明史·陳亨傳》記載:

燕師起,亨與劉真、卜萬守大寧。移兵出松亭關,駐沙河,謀攻遵化。燕兵至,退保關。

朱棣留下朱高熾和妻子徐氏堅守北平城,他帶著全軍精銳向北殺去,先攻破永平,而后直接奔襲大寧。大寧指揮 卜萬帶領 陳亨劉貞二人奉朝廷之命全力阻擊朱棣,在松亭關兩軍對峙。

此時,李景隆正在全力圍攻北平城, 卜萬帶兵十余萬在大寧外的松亭關拖住了朱棣,朱棣的情況不容樂觀。

而在松亭關的陳亨也有些惴惴不安, 他和燕王朱棣是舊識,本就不愿意和燕王為敵。

再加上朱允炆不信任自己,把自己調離北平,這讓陳亨產生了倒戈的心理。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記載:

萬有智勇,陳亨陰欲輸款于燕,畏萬不敢發。

意思是說, 卜萬手握重兵又智勇雙全,陳亨想投降燕王,但懼怕卜萬而不敢公開表明態度。這時,朱棣用了一個陰謀,《明史紀事本末·卷十五》記載:

燕王貽萬書,盛稱萬而詆亨,緘識之,召所獲大寧卒,解縛賞勞,俾歸密與萬,故使同獲卒見之。尋遣與俱,至則同歸卒發其事。陳亨、劉貞搜得與萬書,遂縛萬下獄,聞于朝,籍其家。

朱棣寫了一封信,在信中把卜萬夸贊一番,然后把陳亨罵得一無是處。朱棣召來兩個俘虜,厚賞其中一個,并讓他把信帶回去給卜萬,

這一幕故意讓另一個俘虜看到。等著兩個俘虜被放回去,第二個俘虜立即向陳亨和劉貞告發卜萬私通燕王。

陳亨見機會來了,立即鼓動劉貞一起把卜萬抄家下獄,奪了卜萬的兵權,并且稟告朝廷。

在得到卜萬的兵權后,陳亨又趁劉貞不防備,偷襲了后者的大營,然后率領大寧衛的近十萬兵馬歸降了朱棣。史載:

亨引軍還援,竟襲破貞,率其眾降。

朱棣見陳亨主動帶兵來降,大喜過望,然后他帶著陳亨的兵馬迅速控制了大寧,用苦肉計挾持朱權,將朱權的朵顏三衛也納入麾下。

至此,朱棣終于有了和南軍對抗的本錢。

三、將軍再戰勇如斯,老兵重創魂歸天

朱棣在攻打大寧之前,手里的兵馬不過幾萬,如今拿下大寧,不僅收編了陳亨帶來的近10萬大軍,還得到了寧王麾下最英勇善戰的朵顏三衛,實力大增。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兵馬,待朱棣從大寧返回北平后,在鄭村壩才能擊敗李景隆。

《明史》曰:

成祖取天下,自克大寧始。

如果說,朱棣真正有實力奪取天下是在攻克大寧之后,那麼,攻克大寧的最關鍵人物,就是陳亨。

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陳亨在關鍵時刻幫朱棣的大忙,朱棣靖難的難度可能要增加數十倍。正是因為如此,朱棣對陳亨才格外禮遇。

而陳亨歸燕之后,也展現了他驍勇的一面,《明史》云「 亨既降,累從破南軍」。例如,在鄭村壩之戰中,朱棣為了沖擊李景隆,兵分四路,《明史紀事本末》云:

使張玉將中軍,朱能將左軍,陳亨將右軍,為先鋒,丘福將騎兵繼之……

當時,朱棣命大將 張玉朱能陳亨三人為先鋒,分左中右三路殺入李景隆的軍中,另一位戰將 丘福為后援。這四個人,就是本文開篇時提到的「 靖難四公爵」。要知道,當時陳亨已經67歲,他能和張玉、朱能并駕齊驅擔當先鋒,并將李景隆打得潰不成軍,可見陳亨之勇。

不過,陳亨雖勇猛,但畢竟寶刀已老。第二年,李景隆組織兵力在白溝河和燕軍再戰的時候,陳亨受了重傷。《明史紀事本末》記載:

平安善用槍刀,所向無敵,北將陳亨、徐忠皆被創。

白河溝之戰,朱棣在剛開始并不占優勢,首先,開國老將郭英在沿途埋了地雷,讓燕軍吃了大虧。其次,南軍的先鋒官乃是悍將 平安,此人早前曾跟隨朱棣出塞,對朱棣的戰法比較了解,他繞到燕軍的后方,攻其不備。當時朱棣麾下的陳亨和徐忠兩將急忙來戰平安,結果都被平安所傷。后來大風刮斷了李景隆的帥旗,朱棣才帶領眾將反敗為勝。

白河溝之戰,陳亨傷得很重, 「亨中創幾死」,差點就死了。不過,隨后的濟南之戰,陳亨又帶著傷披掛上陣,這一戰,陳亨又遭遇平安。《明史·陳亨傳》記載:

已,攻濟南,與平安戰鏵山,大敗。創甚,輿還北平。

陳亨再次被平安所傷,血流成河,難以卸甲,朱棣不得不命人將陳亨抬回了北平養傷。等朱棣從濟南撤兵歸來,親自到陳亨府上前去慰問時,陳亨已經口不能言。當年十月,陳亨在家中去世,享年68歲。

陳亨去世后,朱棣十分傷心,他親自寫了祭文,當著三軍將士的面祭奠老將。兩年后,朱棣登基,追封陳亨為涇國公,位列「靖難四公爵」之一。朱棣死后,明仁宗朱高熾將張玉、陳亨二人配享太廟。

我們從靖難之役的全過程來看,陳亨的軍功并沒有張玉、丘福、朱能多,但是,朱棣仍封他為公爵,根本原因還是陳亨當年的歸降對朱棣來說意義太大。 若沒有陳亨,朱棣便得不到大寧兵馬,沒有大寧兵馬和朵顏三衛,朱棣就沒有奪天下的資本。有陳亨這等忠勇之臣相助,實乃朱棣之幸。

四、父死沙場子相繼,10代忠魂守大明

從元末投奔朱元璋,再到主動歸降朱棣,陳亨兩次都選對了「路」。雖然陳亨沒有親眼看到朱棣攻入南京城, 但他的選擇,卻為自己家族謀來了10代富貴。

建文四年朱棣封賞功臣的時候,除了追封陳亨為涇國公、追封張玉為榮國公外,還封了陳亨的兒子 陳懋為寧陽伯,張玉的兒子 張輔為信安伯。注意,朱棣之所以封賞這兩個伯爵,并不是有意憐憫陳亨和張玉的遺孤,而是因為陳懋和張輔在靖難之役中也立下不小的戰功,這兩個伯爵,是他們自己拼來的。

永樂時期,陳懋和張輔迅速成長,逐漸成為優秀的軍事統帥。

永樂六年,寧夏發生叛亂,朱棣命陳懋為征西將軍率兵平叛,正所謂虎父無犬子,陳懋不僅平定了叛亂,還善于安撫降卒,北元國公 阿灘卜花朵來等聞風歸降,朱棣大喜,晉升陳懋為寧陽侯。在永樂一朝,陳懋長期鎮守寧夏,為明朝對山西、甘肅、寧夏的統治作出了巨大貢獻。另外,朱棣在位期間共計5次北征,陳懋每一次都隨扈而行,并且三次擔任先鋒。

明仁宗朱高熾登基后,認為陳家功高當賞,將陳懋的寧陽侯封為世襲爵位,至此,明朝寧陽侯陳家變成了大明朝重要的勛貴之一。

明宣宗時期,陳懋和張輔一同參與平定朱高煦叛亂,而后他再次鎮守寧夏。他在寧夏所發揮的作用,不亞于黔國公沐氏家族在云南的作用。

明宣宗駕崩后,陳懋又歷經三朝,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

中被俘,明代宗朱祁鈺登基后急召陳懋回京支援,待陳懋帶兵來到京外后,于謙等人已經打退了瓦剌兵馬。

當時,大明勛貴大多折在了「土木堡之變」中,陳懋是勛貴中少有的良將,朱祁鈺便不再放陳懋去寧夏,而是讓他在京城掌管中軍都督府。陳懋在景泰朝威望甚高,明代宗的大小軍務基本上都由寧陽侯陳懋和英國公張懋(張輔的兒子)二人決定,因為張懋畢竟是小輩,所以陳懋才是大明朝的柱石。

景泰八年,明英宗復辟,陳懋并未參與奪門之變,在明朝政權更迭之際,他穩居中軍,保證了大明朝的安穩。 天順七年,陳懋去世,享年85歲。明英宗追封他為浚國公,謚號「武靖」。

另外,陳懋還創造了一個記錄: 他是靖難功臣中,唯一一個活到天順年間而還能保留爵位不變的將領。

陳懋死后,寧陽侯陳家又延續了9代人,不管是攻打韃靼、還是抗擊倭寇,陳家屢受朝廷重用。明朝崇禎年間,第九代寧陽侯陳光裕為捍衛京師戰死沙場,至此, 陳亨及其后代也算是對朱明王朝有始有終了。

由于明朝的靖難之役頗有爭議,因此,很多人對「靖難功臣」存在不同的看法。小編認為,靖難之役是明朝內部的戰爭,不管這場戰爭的性質如何,我們都不應該戴著有色眼鏡去評價雙方的忠貞之臣。

小編認為,我們不能因為靖難之役是無意義的皇室內斗、造成生靈涂炭,就將那些支持朱棣的人說成幫兇。我們也不能因為靖難之役造成朱棣一脈登基、推動了明朝「天子守國門」的格局,就否定那些對建文帝忠貞之臣。

總的來說,陳亨和其家族對朱棣一脈的效忠,是應該被理解的。而陳亨去世之后,他的兒子陳懋鎮守寧夏、寧陽侯陳家10代人對于大明朝的效忠,也是中華傳統的「忠孝文化」的一部分,值得后人敬畏。

北宋一代豪俠,功績堪比諸葛亮,破案猶如狄仁杰,還最早推行紙幣
2023/07/25
玉皇大帝如何坐上皇位的,在這之前他是干嘛的?經十萬三千兩百劫
2023/07/24
古代將軍用的「槍」是用什麼做的?槍桿是木頭,但一般人用不起!
2023/07/22
初婚因"太丑"嚇跑丈夫,二婚嫁宋仁宗的曹皇后,為何能坐鎮后宮45年
2023/07/22
古代戰爭中被俘虜的美女,下場會怎樣?不是被霸占就是被輪流羞辱!
2023/07/21
擅長招攬人才的劉備,為何對忠勇無雙的太史慈不屑一顧?
2023/07/21
他因貪吃差點當不上皇帝,在位不到一年,卻開創了「仁宣盛世」
2023/07/20
曹丕見兩牛打架 ,逼曹植以牛作詩不能有牛字,結果流傳千古
2023/07/18
為何北齊是「禽獸王朝」?暴力荒淫,下流無比,還有一點細思極恐!
2023/07/18
古代有位大臣生了70多個兒子,他所用的方法,一般人羞于啟齒
2023/07/14